溫州父子林國梭和林繼排的誠信故事成為當地的佳話。49年前,父親帶著患急病的兒子去醫院,病治好了,因家里困難被迫欠下18元錢;49年后,兒子攢下3萬元,父子倆親手把這筆欠款“連本帶利”地還到醫院。(9月23日《京華時報》)
總有一種感動令人無以忘懷,欠18元還3萬元的底層之善更是讓人感動莫名。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高調作秀,只有“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的道義堅守,并用行為彰顯自身的人格與情操。誠然,在財富上他們是貧乏的,但在精神上卻是無比高大。誠信,這個社會和個人最基本的素養,因此被演繹到了極致,人格顯得高大而突兀。
孔子曰:“人無信不立”、“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即使在當今社會,這也是不變的準則。然而,就是這種樸素而基本的傳統品質,在市場經濟和商業利益的沖刷下,已經變得越來越珍貴。借錢不還、有錢不還的事比比皆是,惡意欠薪事件高發下,以至于幫農民工討薪已經成為一項國家行動。在道德加速下滑的情況下,個體對社會誠信保持著天然的懷疑,“我們的社會怎么了”、“社會還有救嗎”成了公共表情及揮之不去的陰霾濃罩于心,而紓解這種情感糾結和道德疑慮,需要提振每一個人的“道德信心”,并以此提升整個社會的“誠信指數”。
構建社會誠信,離不開道德的宣教以及榜樣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必須讓誠信置根于底層,用身邊事、身邊人為例更具說服力。神仙固然令人羨慕,但食人間煙火更具親和力和感召力,正是這些觸手可及的底層之善,才會讓人反求諸己,將心比心,進行道德層面的交流與融合。事實上,相比于社會精英和頂層群體的示范作用,“民間的自覺”和“底層的習慣”讓人更加倍感溫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上驳氖?,欠18元還3萬元的底層之善并不是“一個人的舞臺”,這是一個數目極為龐大的群體,每天都在演繹著相似的故事,從無人售饃、無人售菜,家人被撞傷后“四拒賠償”,到層出不窮的“誠信老爹”們,在感動的淚光之中,我們看到了底層的力量,社會的希望。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09-24龍海市舉辦“關愛信用 誠信興商”知識競賽活動
- 2012-09-24云霄縣藥監局四結合扎實開展醫藥領域誠信興商
- 2012-09-14林照粵:誠信經營 確保企業的生命線
- 2012-09-12“誠信”要“率先” 知名品牌篡改日期屢禁不絕
- 2012-09-05陳定魁:嚴把產品質量關 守法誠信
- 2012-09-04泉州老師16年苦尋美國友人安尼生 只為誠信二字
- 2012-08-29全國首批商務誠信建設試點城市已出爐 福州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