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福建日報9月11日訊(本網記者 吳旭濤)第一次接觸李白燕老師,是在她獲得牡丹表演獎的慶功宴上,言語極少且非常謙虛;第二次見面,是在泉州南音藝苑她的辦公室,談起與南音難分難舍的情緣,以及這門古老藝術的將來,她則滔滔不絕、感慨良多。
學南音,要能坐冷板凳
李白燕的家鄉在泉州永春,她的父親原是位軍人。她說,家鄉賦予她樸實和恬淡,而父親給了她堅強的性格。
1984年,18歲的李白燕考入福建省藝術學校,這是第一批專業學習南音的科班。當時班上只有10個人。教授南音的老師都是那個年代最走紅的名旦名角,老師們的言傳身教,為李白燕的藝術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年的科班學習結束后,李白燕被分配到了泉州南音樂團。雖然經歷科班訓練,但是一進樂團,李白燕就感覺到自己基礎還不夠扎實。“南音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曲藝,需要有年齡、閱歷上很深的沉淀才能表達,雖是科班,但短短三年的學習不算什么。”樂團的演出、生活條件并不好,場地是借用別人的祠堂,吃住也極不方便,且經常沒有電。
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李白燕還是靜下心來學習。她在表演之余,聽、學名家的演出唱片,向老前輩請教唱腔、挑戰難度高的曲子。“要能坐冷板凳,靜得下心來。”她說。
上世紀90年代,在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下,外界的誘惑很多,而當時南音樂團的工資只有70元,許多南音藝人都離開泉州,去往其他演出場所甚至國外。“當時也有許多人叫我出去,但我一次次都堅持下來了。我覺得南音的根在泉州,唱好南音,得留在泉州。”她說,現在想想,當時別人是在豪華的舞臺表演,而自己在樂團稀飯配榨菜地堅持下來,真的很不容易。
1995年開始,李白燕在國內外各大舞臺上嶄露頭角,參加許多大型的演出、文化交流活動,積累了大舞臺演出經驗,也獲得了許多國家級、省級的音樂獎項。
教南音,是種幸運
李白燕堅信,南音的生命力是非常頑強的。令她記憶尤深的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一位印尼華僑為了參加在泉州舉行的國際南音大會唱,變賣了自己的房產籌集資金,帶著十幾個人來參加。“南音有1000多年歷史,它能流傳至今并保存完整,是有道理在的。南音的曲調千回百轉,如絲如縷、如泣如訴,寄托了對家鄉的情思和對祖國的熱愛,許多人唱南音會‘中毒’,一學南音就停不下來了。”
在舞臺上漸漸有了名氣的李白燕,開始覺得自己該為南音事業的傳承做一些努力了。
2002年,泉州師范學院開設了南音興趣班,李白燕受邀擔任唱腔老師,她白天授課,晚上演出,雖然辛苦,但卻覺得這是種幸運。從古至今,南音的教學都是師傅口傳身授,沒有形成理論教學規范。李白燕感到,應該能把南音的教學提升一個層次。她邊教邊總結,時常請教老藝術家,并結合自己的學習、演出、教學經驗,2006年,由她編寫的《泉州南音演唱教程》出版,成為本科生的教材。
經過多年教學,她培養的學生有的進入南音樂團,還有許多畢業生活躍在各個區縣,成為南音聲樂老師。讓她感到自豪的是,她在臺灣收了30多個徒弟。當時,她在臺灣教學了一個月,在匯報演出時,學生們的表演都很成型。“我特別激動,我們把南音的種子播撒在了臺灣。”
得益于不斷的理論總結和教學,以及國內外各大舞臺的表演經驗,李白燕的南音表演造詣也在不斷提高。今年,福建省史無前例地獲得了中國曲藝界最具含金量的牡丹表演獎,得獎者正是李白燕。
現在,她思考的是古老的南音如何適應聽眾的變化。“南音的節奏緩慢,但是人們生活的節奏變化是很快的,每一代聽眾的審美都不一樣。南音藝術怎樣在傳承前人的基礎上來創新,來適應社會的變化,讓更多的人來接受,這是我們需要揣摩的。”
她說,她雖在事業上有了成就,惋惜的是沒能抽出足夠時間照顧好家人。她從藝27年,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南音事業上,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令她感激。
一個鄉村的小姑娘,為了南音,19歲來到泉州,吃了很多苦,也收獲了很多。今年47歲的李白燕說:“我很幸運,也很幸福。”
人物·名片
李白燕
1966年9月出生于福建永春。
現任福建省泉州南音樂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系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編著出版《中國泉州南音演唱教程》。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07-1850多名中小學生翔安后村學南音 傳承文化財富
- 2012-07-1750多名中小學生翔安后村學南音 傳承文化財富
- 2012-07-16傳承悠久閩南文化 50多名中小學生翔安后村學南音
- 2012-04-26千年雅樂泉州南音穿"新衣" 加入多聲部唱法
- 2012-03-31南音南戲難忘骨肉親情 泉州曲藝奇葩綻放臺南
- 2012-02-07晉江百座古厝煥新機 到百年古厝聽南音嘗土筍凍
- 2012-02-03聯合國熱捧"泉州5分鐘" 五中學生"南音鬧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