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海峽都市報閩南版4月26日訊(記者 葉碧玉)千年雅樂南音應如何創新,才能被更多年輕人所接受?昨日,泉州市南音專家在泉州七中舉行“南音多聲部合唱教學”課題開題報告,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傳承中的創新模式。
這一課題是在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研究”基礎上申請的一個子課題。課題組負責人、南音傳承人鄭芳卉老師認為,傳統泉州南音的伴奏是單旋律且結構缺乏變化,多為單聲部唱法,容易讓年輕人產生距離感。“如果能在保留南音獨有的韻腔的基礎上,融入現代音樂技法,探討多聲部合唱的模式,讓更多學生熱愛并演唱南音,相信能夠在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做出一定的貢獻。”
其實,早在2006年7月,泉州七中合唱團參加第四屆世界合唱比賽時,就大膽采用了多聲部合唱的方式來演繹南音曲目,得到世界級評委的認可和好評,并獲得銀獎。“實踐證明,南音多聲部合唱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為踐行“多聲部合唱”教學模式,泉州七中將設立5萬元專項基金,成立專門的研究小組,同時邀請業界專家作為課題藝術顧問,指導南音教學和研究。
“我們的目的是傳承南音文化,在保留南音精髓的基礎上達到合唱、和聲的效果,讓南音老藝人和廣大南音愛好者能夠接受和認可,激發學生自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鄭芳卉老師說。
相關報道>>>
千年雅南音加入多聲部唱法
早報訊 (記者 張文璟)泉州南音,這一千年雅樂穿上“新衣”創新唱法。昨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研究南音多聲部合唱課題開題報告會在泉州七中舉行,曲曲南音縈繞校園。
南音傳承人、課題組負責人鄭芳卉說,千百年來,傳統的南音都是單聲部的,僅有清唱、對唱、小組唱的表演形式,在南音教學上,也是由老藝人口對口進行單一的傳授。而如今,為了突破這一傳統模式,讓更多的學生接受南音、喜愛南音,嘗試多聲部合唱的表演方式,表演由學生合唱團進行。于是,這一課題名稱定為《南音多聲部合唱》,課題正式向國家教育部申報并已獲得通過。
“多聲部唱法,這對泉州南音來說是一種發展,它是南音走向青少年的一條好路子。”市文廣新局社文科科長謝萬智表示,目前泉州南音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中,國家級、省級以及市級傳承人有20多人,但傳承人分布在學校的少之又少。南音這一古老音樂嘗試創新,將以更新的形式吸引觀眾特別是學生一代,這無疑將讓南音走進更多人的心里。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泉州南音順利通過投票表決,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據悉,泉州南音作為古曲,除了唱法等表演形式有所創新之處,我市還在舞美、燈光等方面對相關著名曲目進行重新包裝,一些排演曲目中不乏創新力作。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