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善讓世界記得“我來過”
http://www.caoliu14.com?2012-08-31 17:28? 孫維國?來源:中國文明網四川站
我來說兩句
山東煙臺的劉盛蘭老人感動了許多人,90歲的他是個孤寡老人,卻17年來靠拾荒捐了7萬多元善款,100多個貧困學子得到了他的幫助。今年,腿腳不便的劉盛蘭不得不停下拾荒的腳步,但他的愛仍在延續,他的故事會流傳下去。(8月29日《廣州日報》)
“讓這個世界記得我來過。”老人的慈善觀非常實在,他希望通過行善方式,讓這個世界記得“他來過”,記得他對這個世界做了一些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事情。老人沒有刻意掩飾自己這一想法,與其說老人是在“要名”,不如說老人要的是一份社會認可和尊重。
也許,有人會說,老人的慈善觀念不是那么純粹。確實,做慈善工作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但是,這種“注意”并不是無限制的,只要自己的言行不違反法律法規,不與社會道德相違背,我們就不應該過分苛求。尤其是對于類似于老人這樣的民間慈善,更要加倍呵護。
放眼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慈善事業發達的,民間慈善的生存土壤必定豐沛、肥沃。眾所周知,美國慈善業發達,富可敵國的蓋茨和巴菲特對慈善的熱情更是人盡皆知。然而,支撐美國慈善事業發展的絕不僅僅是幾個富豪,有數據顯示,美國約85%的慈善捐款來自普通民眾。在美國,75%的美國人為慈善事業捐款;每年有30%的慈善捐款直接從工資中劃出,平均每個家庭捐出年收入的3%~4%;共有160萬個以上的非贏利機構,掌握的資金為6700億美元,幾乎相當于印度或韓國的國民總收入。由上可知,普通民眾的“民間慈善”才是美國慈善事業的主體。
同樣,中國慈善的主體也是在民間慈善,就說劉盛蘭,一個90歲的孤寡老人,17年來靠拾荒捐了7萬多元善款,100多個貧困學子得到了他的幫助。這種民間慈善行為所散發的道德光芒,足以穿越時空,震撼心靈。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2-08-23省直工委肯定省標準化院林京行善義舉
- 2012-08-20不如給行善者做個排行榜
- 2012-08-15地鐵“VIP專座”失德 行善獻愛 身教勝于言傳
- 2012-08-15行善獻愛 身教勝于言傳
- 2012-07-09神秘女子低調行善演繹了慈善至高境界
- 2012-06-21工作與行善不是魚與熊掌
- 2012-06-21工作與行善不是魚與熊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