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開始,寧陜縣全縣1500多名高中生以及400多名職高生已經全部享受免費教育,縣財政為高中生每年投入2000元(職高生每年1500元),每年這一塊的財政總投入約400萬元。目前的寧陜縣委縣政府辦公樓是由上世紀90年代的單身宿舍改建而成,10年未裝修,風格簡樸。“在寧陜,最漂亮的房子就是學校。”(9月27日《京華時報》)
我們常說,教育是良心事業,這種說法不是粉飾政績、裝點門面的宣傳口號,而應有踏實行動,比如,主政者是否愿意將更多公共財政投入到教育上,改善教育條件;是否愿意用公共機構的“節衣縮食”換取教育面貌的煥然一新;是否愿意將教育發展當做造福未來的長遠投入,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政績工程和賺錢工程。“校舍好過縣委大樓”,寧陜縣用公務人員的清苦、艱苦換來整個免費教育的落實,這面鏡子照出了主政者的坦蕩無私、高屋建瓴,更照出了他們反哺群眾、善待民生的教育苦心。教育決策為群眾而動,免費教育為慷慨而動,這是令人敬仰的教育良心,更是值得效仿的教育公心,以及底氣十足的發展信心。
這不僅是一種“讓利”,更是對重教的良好的精神導引。辦教育就應該有這種“砸鍋賣鐵”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就該有這種義無反顧的公共精神。只有群眾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了,才能創造出更為和諧的管理效應、文明效應。這才是發展的終極意義,精神幸福、社會和諧。
其實,任何公共行為,主政者不用標榜自己做得如何到位、如何超前,事實擺在那里,群眾能看得清清楚楚。就說重視教育吧,沒有哪一任地方官說,自己不重視教育,可看看重視教育的情況,擇校費居高不下、辦學條件非常寒磣、國家提高教師待遇的政策不能落實、公共財政投入可憐巴巴。再看看主政者的辦公條件,以及消耗公共財政的比例,非常富裕。重視效應從何而來?所謂的“重視教育”成了空洞的宣傳口號,掩耳盜鈴的宣傳工具。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1-09-07拍賣文物,還是出賣良心?
- 2011-08-25《南京!南京!》在日本點燃“良心的燈”
- 2011-08-25專訪鄉村教師曾春生:教育是良心活,我會堅守到最后一刻
- 2011-07-28“城市的良心”需要制度支撐
- 2011-07-25“橋堅強”證明良心比技術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