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有私力救濟是不夠的
http://www.caoliu14.com?2011-07-18 15:3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我來說兩句
無論是公民傅蔚岡的“激情捐款”,還是張尚武們被迫賣藝行乞求生,都是個人的私力救濟。身處困境中的弱者,僅靠私力救濟顯然是不夠的。畢竟,將希望寄托在私力救濟上,就像做一個沒有把握的賭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足夠幸運地遇到信義之士出手相助,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自渡渡人。
私力救濟固然是扶弱濟困的重要形式,但它們更多的只是個案,基本難以復制,也缺乏足夠的規范。在理想狀態下,私力救濟應該作為制度化公力救濟的補充,而非完全承擔起公力救濟的重擔。只有形成良好的公力救濟制度,那些遭遇不幸的弱者才有“兜底”的保障,才不至于被迫走上絕路。
在這方面,香港特區政府近期對一名女童的救助案例可資借鑒。7歲的香港籍女童小羽長期被繼母關在廣州碧桂園住所的陽臺,前不久,她因不堪饑餓而跳樓外出覓食,引發輿論強烈關注。短短幾天之內,小羽先被暫送至番禺區救助管理站接受安置;隨后,香港政府入境事務處、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以及社會福利署三個政府部門及時回應,小羽剛被接回香港就被香港社會福利署派員接往醫院進行身體檢查。一系列妥善的救助措施,以及配套的福利救助安排,體現了公共救助部門的力量,也讓每個關心她的人松了一口氣。反思內地的救濟制度,似乎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易艷剛 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1-01-19廈門今年試水農民工政府救濟金應對大規模欠薪情況
- 2010-06-20最高檢稱70%舉報者遭打擊報復 多數難獲救濟
- 2008-01-21宋朝的住房救濟
- 2008-01-21新羅從早安排困難群眾救濟幫扶工作
- 2008-01-21殘疾人事業正由消極的救濟模式轉向權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