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問題實際上有一個規律,這就是:從現實和操作邏輯看,民生問題上述三個層面上的內容具有一種逐層遞進的關系,即前一層面內容的基本實現是后一層面內容實施的前提條件,當前一層面內容基本實現之后,應當順理成章地開始后一層面內容的努力。這個順序千萬不能倒過來。
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這一重大戰略,對于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一,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之必需。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正當性依據來源于“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及由此所產生的中國人民的廣泛認同和支持。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為了中國的民族富強、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奮斗的歷史。同廣大人民群眾保持著息息相關的聯系,是中國共產黨安身立命的基礎。胡錦濤同志指出:“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盛衰的根本因素。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順民意、謀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在“執政”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必須給中國人民帶來實惠、帶來實際的利益。換言之,必須大幅度地改善民生。只有這樣,我們黨賴以執政的基礎才能夠得到保持和增強。
第二,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之必需。重視并改善民生問題,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一種最有效的動力。民生具體狀況如何,對于一個社會的內需拉動有著直接的重要影響。就高收入群體、低收入群體和中等收入人群比較而言,高收入群體的購買能力最強,但其邊際消費傾向卻是最低的;低收入群體的情況則恰好相反,其邊際消費傾向最強,要高于高收入群體,但其購買能力卻是最低的;中等收入人群的邊際消費傾向和購買能力均比較強。顯然,一個收入結構呈“兩頭小中間大”狀態的橄欖形的社會結構亦即中等收入人群占主導位置的社會結構,對于內需的拉動力是最強的;相反,在一個民生狀態不容樂觀亦即以低收入群體占據主導位置的金字塔型的社會當中,其內需拉動力是最弱的。重視并努力改善民生,可以減少貧困人口數量并使低收入者的收入普遍提高,可以增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這樣一來,更多的社會成員的購買力就會明顯提升,我們國家的經濟就會得到有效持續的拉動。
第三,是實現社會安全運行之必需。隨著改革發展進程的深入,我國進入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的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現在大量社會調查顯示出的問題多集中在同民眾日常生活有直接關系的方面,如:就業、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義務教育、貧富差距、物價上漲等。由于一些民生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對于社會的安全運行造成了有害的影響。顯然,為了保證中國社會的安全運行,必須高度重視并改善民生問題,并將它放到極為重要的戰略位置上。(中央黨校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吳忠民)
責編:陳瀟
![]() |
責任編輯: |
- 2008-09-16洛江區開展“牢記使命情系民生”主題實踐活動
- 2008-09-12福州市加快生態環境建設 改善民生工程彰顯成效
- 2008-09-03漳州百花文藝獎揭曉│南靖百姓享用"民生大餐"
- 2008-08-05擴大公共服務 著力改善民生
- 2008-09-03南靖:百姓享用"民生大餐"
- 2008-09-11福州五城區文明創建扎實推進 因地制宜各有亮點
- 2008-09-01福州一批高校畢業生奔赴農村"三支一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