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現階段,隨著以人為本理念以及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民生問題日益凸顯。改善民生,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重要課題。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在中國傳統社會當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計。到了20世紀20年代,孫中山給“民生”注入新的內涵,并將之上升到“主義”、國家方針大政以及歷史觀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孫中山對于民生問題較為經典的解釋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頁)“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經濟的中心和種種歷史活動的中心。”(同上書,第825頁)“民生是社會一切活動的原動力。”(同上書,第835頁)現代意義上的民生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有關的,包括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的事情。這個概念的優點是充分強調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綜合性,但其明顯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圍太大。從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的角度看,廣義上的民生幾乎可以延伸到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無所不包,甚至還可以包括歷史觀方面的問題。這樣一來,由于不宜操作和把握,容易沖淡人們對于直接、切身、具體、真正的民生問題的關注和改善,使民生問題難以同改善民生的具體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結合起來。孫中山對民生大致是從廣義的角度來界定的。狹義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從社會層面上著眼的。從這個角度看,所謂民生,主要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的狀況等。
民生問題由低到高,呈現出一種遞進狀態的三個層面的具體內容:
第一個層面的內容,主要指民眾基本生計狀態的底線。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存狀態”問題。其具體內容包括:社會救濟,最低生活保障、基礎性的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基礎性的公共衛生、基礎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個層面的內容,主要指民眾基本的發展機會和發展能力。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計來源”,考慮每一個社會成員“要有能力和機會活下去”的問題,即:一個社會在滿足了社會成員基本生存問題之后,就應考慮社會成員基本的發展能力和發展機會問題,以期為民眾提供起碼的發展平臺和發展前景。其具體內容包括:促進充分就業,進行基本的職業培訓,消除歧視,提供公平合理的社會流動渠道,以及與之相關的基本權益保護問題(如勞動權、財產權、社會事務參與權),等等。
第三個層面的內容,主要指民眾基本生存線以上的社會福利狀況。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活質量”問題,即:當一個社會解決了民眾基本生存和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之后,隨著經濟發展水準和公共財力的大幅度提升,進一步需要考慮的問題,應當是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生活質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應當看到,這一問題屬于較高層面上的民生問題,目前的中國社會尚沒有能力全面解決這一問題。不過,應當將這一層面的民生問題作為未來的一個重要目標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長期目標體系當中。
![]() |
責任編輯: |
- 2008-09-16洛江區開展“牢記使命情系民生”主題實踐活動
- 2008-09-12福州市加快生態環境建設 改善民生工程彰顯成效
- 2008-09-03漳州百花文藝獎揭曉│南靖百姓享用"民生大餐"
- 2008-08-05擴大公共服務 著力改善民生
- 2008-09-03南靖:百姓享用"民生大餐"
- 2008-09-11福州五城區文明創建扎實推進 因地制宜各有亮點
- 2008-09-01福州一批高校畢業生奔赴農村"三支一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