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熙載夜宴圖卷局部
關于自己熟悉的環境,我們總以為是理所當然,而不加以十分的重視,也不會加以思考。如果換一種眼光來看,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比如說我們每天坐的椅子。
單純“椅”這個字,出現得非常早,僅是在《詩經》中出現了兩次:定之方中,作于楚宮。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詩經·國風·鄘風·定之方中》其桐其椅,其實離離。豈弟君子,莫不令儀。(《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什·湛露》)這里面提到的“椅”,不發“yǐ(三聲)”音,而是“yī(一聲)”音。《爾雅》解釋說:椅,梓。(《爾雅·釋木第十四》)依照《爾雅》的解釋,“椅”就是梓樹、或者類似于梓樹的一種植物。這與我們所想象中的坐具“椅子”相去甚遠。
在中國古代,人們席地而坐,就是在地上鋪上筵,再在筵上墊上席,人們就跪坐在席子上;有時也可以坐在床上。古代的床有兩用:一是作為睡覺用的臥具,一個是休息的坐具。《孟子·萬章上》所說“舜在床琴”的“床”,就是坐具。古人那種跪坐是很累的,所以就有了“幾”。現在大家還說“窗明幾凈”,所說的就是這個“幾”,它是長方形的,不高,類似于今天北方農村的炕幾。有了“幾”,就可以靠著休息一下。《孟子·公孫丑上》中的“隱幾而臥”、《莊子·齊物論》中的“南郭子綦隱機而坐”,說的都是這層意思。這種跪坐的方式,一直延續很久,并影響廣泛。東鄰日本,從東漢開始與中國進行綿延不斷的文化交流,并學習中國的生活方式。比如他們現在仍然盛行的跪坐榻榻米,就是學習中國的跪坐方式。
古人坐的時候,兩膝跪在席或床上,臀部坐在腳后跟上。大家小時候不聽話,父母會罰跪,跪上半個小時,腿腳就全都麻了,跪不住。古人雖然天天跪坐習慣了,但跪在堅硬冰冷的地面太久,仍會覺得不舒服,于是大家就群策群力,發明新的坐具。在漢朝的時候,出現了獨坐榻,類似于床,但僅容獨坐,榻的四周增加了低矮的榻足,膝蓋可以不再接觸地面,榻面加上坐席或坐墊后顯得更加柔軟,這是坐具的一個改革。隨后出現了“胡床”。胡床是東漢初年由西域少數民族傳入中原的。胡床由八根木棍組成,可以坐的那一面是由繩索連接。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馬扎”。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