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有資料來看,中國第一把椅子,出現在敦煌第285窟的西魏壁畫。壁畫上,菩薩雙手放在身體兩側,垂足而坐。從那時起,我們現在日常的垂足坐姿產生了。但用“椅”這個名字來描述這種坐具還沒有形成。而且那個時候,人們只把它當作是一種高型的坐具,人盤腿、或者跪坐在椅子上。椅子作為一種新生的事物從西域流傳到中原,文人士大夫對此卻興味了了,只有少數貴族和僧侶使用。
雖然從西魏開始,椅子就已經在中原出現,但它的出現不會立刻改變廣大漢人跪坐的習慣。在唐朝出現了后世的“圈椅”。在唐畫《揮扇宮女圖》中,我們可以看見一個豐腴的宮女慵懶的躺在圈椅中。這種坐具,不再僅僅被視作是“坐榻”,而被稱為“倚”:很顯然,因為它可以在坐的時候倚著。《通雅》就說:“倚卓(椅桌)之名見于唐宋。”而這,將改變中國人跪坐的傳統。在有名的描繪南唐官僚的畫卷《韓熙載夜宴圖》中,共出現了六把不同式樣的椅子,其中五張都是用來垂足高坐的,只有一張是用來跪坐的,可見一斑。
在宋代(960年~1279年),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腳坐具普及民間,結束了幾千年來跪坐的習俗,中國人完成了從“跪坐”到“垂足高坐”的起居姿勢革命。這個時候,單純的“可以依靠”的“倚”字已經不能描述這種坐具。而且用“倚”這個動詞來描述一個名詞,也不符合漢人的習慣以及漢語的傳統。因為椅子都是木頭制作而成,所以用“木”字旁的“椅”來代替“倚”成為大勢所趨。宋人著述的《新五代史》《五代史補》《春渚紀聞》《老學庵筆記》《大宋宣和遺事》《東京夢華錄》等書中都用“椅”字。宋時的孔平仲說:
古字通用,后人草則加草,木則加木,遂相承而不知也。如倚、卓,遂作“椅桐”之“椅”,“棹船”之“棹”。……(孔平仲《孔氏雜說·卷四》)
不過,桌椅的“椅”并沒有完全盜用原來梓樹意思的“椅”,而是“借尸還魂”,即借用了“椅桐”之“椅”的字形,再借用了“依靠”之“倚”的讀音,然后結合起來表示桌椅之“椅”的意思。隨著椅子的日漸深入生活,而表示梓樹意思的“椅”日漸從生活中消失,我們熟悉的
“椅”更多的是讀“倚”聲。以至于我們很少提及它的本義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