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賦四大家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都有代表性的名篇傳世,在當時及后世文壇影響深遠,文譽其名。司馬相如確立了漢賦勸百諷一的風格,代表作《子虛賦》、《上林賦》標志著漢賦的成熟。揚雄《甘泉賦》、《長揚賦》、《羽獵賦》則以司馬相如諸賦為藍本,在文學史上首開不遜于原作的模擬之風。班固代表作《兩都賦》,盛夸東漢之聲威。張衡所著《二京賦》比之《兩都賦》篇幅更長、結構更宏偉,被譽為“長篇之極軌”。
司馬相如
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西漢大辭賦家。字長卿,蜀郡成都人,本名司馬長卿,因崇敬戰國藺相如,改名相如。少好讀書、擊劍,曾為景帝武騎常侍,因景帝不好辭賦,辭官,游于梁會王門下。后回蜀,期間與才女卓文君私奔,留下千古美談。漢武帝后來看到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大為贊賞,召其入宮,司馬相如由此成為宮廷辭賦家。晚年任文園令,后免官居茂陵,元狩五年前后病卒。
漢代,賦這種文體大盛,涌現出了一批善于寫賦的作家,而司馬相如則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除《子虛賦》外,司馬相如還作有《上林賦》、《美人賦》、《長門賦》等。其中,《子虛賦》、《上林賦》內容相連,以子虛和烏有先生爭相夸耀本國的故事為基本構架,極盡鋪敘、夸張、想象、排比之能事,氣勢恢弘,典故堆砌,文字華彩,從各個方面體現了散體大賦特點,奠定了散體大賦的體制,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長門賦》為代表的騷體賦對我國宮怨文學有不小的影響。因其文學影響,司馬相如被認為是與司馬遷齊名的重要作家。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言:“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漢書·藝文志》著錄有賦二十九篇,其它古籍還引用了相如兩篇賦的一些文句和篇名。其賦作多佚,今僅存《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和《哀二世賦》六篇,其中《長門賦》與《美人賦》的作者仍有爭論。后人輯有《司馬文園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