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雄
公元前53年—18年,漢賦代表作家,與司馬相如并稱“揚馬”。字子云,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郫縣)人。適值王莽篡漢,被迫投閣,曾自殺未遂,后抑郁而死。
揚雄少時口吃,不善言談,默而好深湛之思。其家貧而好學,博覽群書,不慕富貴。揚雄早年酷愛辭賦,尤其仰慕同鄉作家司馬相如,曾模仿其作品著有《甘泉賦》、《羽獵賦》等。40多歲時,揚雄被推薦為漢成帝的文學侍從,期間寫了一系描寫天子祭祀、田獵的賦作。揚雄的辭賦在當時頗負盛名,但其后來卻認為這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并不再寫賦,而埋頭于撰寫時人并不懂的學術著作,以求傳之后世。揚雄仿《易經》寫《太玄經》,闡發自己的哲學思想;仿《論語》寫《法言》,主張文學應當宗經、征圣,以儒家著作為典范。另著有語言學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漢語言的重要資料。因揚雄的重要影響,《三字經》將其與老子、莊子、荀子、文中子(王通)并稱為“五子”。
原有文集,今已散佚,明人輯有《揚子云集》。《太玄經》有北宋司馬光《太玄經集注》、正統道藏《太玄經集注》、明葉子奇《太玄本旨》諸本;《法言》有晉李軌《法言注》、北宋司馬光《揚子法言集注》諸本。
班固
公元32年—92年,東漢前期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出身官僚世家,其父班彪是東漢著名史學家。永元四年,因竇憲事件牽連入獄,同年死于獄中。
班固自幼聰明早慧,年九歲,能寫文章,誦讀詩賦。所著《漢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書中為司馬相如、揚雄等賦家立有專傳。史家之外,班固也是漢朝一位重要的賦家和賦論家,其賦今存有《兩都賦》、《幽通賦》、《竹扇賦》等,賦論主要體現于《兩都賦序》及《漢書》有關賦家的傳論中。
班固受漢明帝賞識入朝修史時,洛陽正修造宮室、浚繕城隍,而關中父老仍希望朝廷西顧,建都長安。班固對此持有異議,遂上《兩都賦》,“盛稱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賓淫侈之論”(《后漢書·班固傳》)。此賦在蕭統《文選》中位列第一篇,開創“京都大賦”一體,對后世影響較大。
班固所著詩、賦、銘、誄、頌、書、文、記、論、議等四十一篇行于世。《隋書·經籍志》著有《班固集》17卷,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班蘭臺集》,傳于今。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