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第三實驗小學的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實施自主管理。圖為值日生在放學時呼號整隊。
課間,浦口中心小學的學生們在塑膠操場上活動。
浦口中心小學的教室里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
貴峰小學教室里的展示欄上,張貼著學生們的美術作品。
東南網-福建日報4月18日訊(本網記者 趙錦飛)
閱讀提示:圍繞教育均衡,連江縣推出讓名校與城區新建校組團辦學,實現優質教育資源擴容;鄉鎮中心校通過村小布局調整和教師走教制度,力求教育公平;縣里讓新招老師先到邊遠地區服務,資金投入也向邊遠地區傾斜,讓農村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教育。
昔日,一些農村學生家長帶著孩子進城尋找優質教育資源,也帶走了主要勞動力,增加了農村家庭的負擔;農村學生留不住,老師待不下,進一步加劇了城鄉教育失衡……如何推進城鄉教育均衡,提升整體教育質量?連江縣為此進行了一系列探索。
名校與新校組團讓優質教育資源擴容
連江縣第三實驗小學位于敖江鎮毗屯村。這所建于2010年的學校,是為了滿足縣城東擴新區的教育需求,輻射周邊20多個村居。該校目前有1700多名學生。
記者在校園內看到,全新的300米長塑膠跑道,嶄新的教學大樓,多媒體設備實現“班班通”。學生家長詹愛恩說,2011年,第三實驗小學開始招生,敖江鎮石頭村、岱云村和毗屯村3所村小撤并,400多名學生告別了村小低矮的危房,來到第三實驗小學。校長林興說,該校是后起之秀,因此辦學條件一流。
新辦的第三實驗小學設施一流,如何提升其教學水平?這道難題擺在連江縣教育局面前。縣教育局嘗試讓名校與新校組團辦學,讓名師、骨干教師交流到新校。
林興告訴記者,學校現有73名老師,其中由連江實驗小學、第二實驗小學、連江附小和第二附小4所城關名校支援20多名老師,這些老師成了學校的中堅力量。
來自第二實驗小學的鄭木木目前是第三實驗小學五年級數學老師,他原是連江縣數學名師工作室9名成員之一,省優秀青年教師。2011年8月,鄭木木和其他4名同事組團,從第二實驗小學交流到第三實驗小學,成為數學學科帶頭人,目前已經帶出七八名“徒弟”。他的同事黃曉嵐成為語文學科帶頭人。
“新校沒有積淀,師資水平與名校差距很大。這些優秀老師交流到新校,實現優質教育資源擴容,彌補了學校之間的差距。”林興說。目前,經過連江縣教育局評估,第三實驗小學已經躋身該縣名校行列。
學生家長陳美香說,她的孩子目前上三年級。為了尋找優質教育資源,她在廣州做生意時,曾將孩子送進當地一所私立學校,每學期光學費就要5000元。回到連江后,她本想托人為兒子尋找一所城關好學校,但是聽了三實小的“和樂”教育理念后,她改變了主意。“和以為人,樂以致學。學校更注重孩子的能力培養,讓孩子愛學習、愛探索。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教育,真好!”陳美香說。
“推進城鄉教育資源均衡,教育資源配置的關鍵是教師。讓名校老師交流到新校,可以有效減少因擇師而擇校的現象。”省人大代表、廈門一中校長周君力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一“請”一“送”力求教育公平
作為連江縣第三大鎮區,浦口鎮轄7個建制村。其中益砌、蔗尾、山坑村距離鎮區約2公里多,而官嶺、中麻、松塢和塔頭4個村距離鎮區較遠,其中官嶺村距離鎮區10多公里。
益砌村小學原校長林秘弟告訴記者,2007年他當選校長,原來學校有100多名學生,但是生源逐年減少,2010年只剩下40多名,有的一個班只有五六名學生。“老師人心思遷,教學質量可想而知。”村干部邱建明說,留下的學生都是家庭條件不好的,他們更渴望優質教育資源。
2010年,通過學校布局調整,益砌村小學40多名學生全部進入浦口中心校。中心校校長王金福說,距離較近的3所村小200多名學生全部來到中心校,接受更好的教育。至于學生上下課的問題,通過社會化運作,由有資質的客運公司負責接送,縣教育局、村等各出一點,解決車費問題。
“從村小到中心校,條件大為改善,按照我們當地村民的說法是跳了‘龍門’,家長都很支持。”邱建明說。
對于距離較遠的4所村小,校車接送不現實,撤并學校又不方便孩子上學。對此,中心校推行走教制度,全校60名老師都要到基層,每兩年輪換一次,將優秀老師送到農村去。村小最缺的是英語老師,雖然中心校只有3名英語老師,但是其中一名老師要到村小授課。
浦口中心小學英語老師蔣燕萍于2007年至2009年走教4所邊遠村小。她告訴記者,從周一到周四,每所學校各待一天,給4個年級上課,上午兩節課,下午兩節課,周五再回中心校上課。“每天都是坐車當天往返,中午就在村小食堂做飯,自帶一些簡單的菜。走教生活很辛苦,但是看著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眼神,我感覺很有干勁。”蔣燕萍說。
對于走教帶來的好處,蔣燕萍深有感觸。她說,剛開始,這些村小三年級的許多孩子連26個英文字母都認不全。其實,這些孩子很愛上英語課,但因為缺乏老師,他們基礎很薄弱。經過系統教學,后來這些孩子學會了簡單的英文對話。看著孩子用英文互相問候,她感到了由衷的滿足感。
“對于村小最需要的語文、數學老師,走教時間還可延長一年。我們的目的是,把農村孩子最需要的教師資源送去,力求教育公平,因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王金福說。
新老師到邊遠校服務政策向偏遠地區傾斜
馬鼻鎮貴峰小學位于連江縣最北的漁村,現有100多名學生,7名老師。走進校園,教室里書聲瑯瑯,操場上歡聲笑語不斷。2012年,縣里投入300多萬元對這所漁村小學進行改造,校園面貌煥然一新。
去年9月,新校落成,又來了兩名剛大學畢業的新老師,雙喜臨門讓校長陳倫全喜出望外。當了20多年的老師,陳倫全知道,邊遠學校很難招來人才,“學校到縣城車程近兩個小時,路遠村偏,老師留不住”。
畢業于閩江學院中文系的陳娟是貴峰小學去年新來的一名語文老師,她的家在連江縣城區旁江南鄉。陳娟坦言,剛被派來的時候,沒想到這所學校會這么偏僻,心里有點發涼,不過待了7個月,她逐漸感受到了溫暖。
為了解邊遠學校老師的疾苦,縣教育局專門派出4個工作組,搜集到這些老師的220條需求。其中,老師反映最強烈的是“兩堂兩室”(辦公室和寢室、食堂和澡堂)問題,縣教育局立即著手解決。
陳娟說,她現在的寢室很寬敞,依山傍水,住得舒服;食堂還專門聘請了一名阿姨,解決老師后顧之憂。“這點以前不敢想象,我當年都是自己煮飯,煮完灰頭土臉,哪有現在條件這么好。”陳倫全說。
更讓陳娟感到暖心的是,去年12月,邊遠地區的275名老師每人都配發了一臺筆記本電腦,方便他們教學。考慮到陳娟往返家校的路程較遠,貴峰小學還規定,在沒有課的情況下,周一她可晚點到校,周五她可早點離校。“我現在每月比城關老師多了一份兩三百元的津貼,還有車費補貼。更重要的是,評優評先、職稱評審都向我們邊遠地區老師傾斜。細微之處彰顯人文關懷,我們都感到很溫暖。”陳娟說。
馬鼻中心小學校長陳華煊說,縣教育局不僅將資金投入向邊遠地區傾斜,而且還選送優秀老師充實邊遠地區學校的教師力量,有了投入,有了師資,教育這臺戲就好唱多了,馬鼻鎮的教育成績在全縣名列前茅。如今,鎮里7所村小和一所中心校生源穩定,不僅沒有出現大量學生遷學到城關的現象,而且還出現逆向回鄉讀書的情況。
連江縣教育局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該縣農村完小全部配備了交互平板電腦,全縣義務教育階段82所學校全部通過標準化學校驗收。去年全縣共招收小學和幼兒園教師166名,所有新教師都被分派到邊遠地區學校服務。教育局竭盡所能服務這些老師,讓他們享受比城關學校老師更好的待遇,讓他們能留得住、安下心。當然,為了促進教師合理流動,這些新教師在農村學校服務滿6年后,可以參加選調教師公開考試,優秀者到城關學校任教。“既要考慮農村學校的需求,也必須以人為本考慮農村學校老師的艱苦,給他們一個預期,這樣才能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位負責人說。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1-10-31廈門白領女孩月薪上萬全捐 為了鄉村孩子有書看
- 2010-03-25“愛心操場”,讓鄉村孩子快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