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想跟爸爸過,現實不允許
在南方的引導下,小樂漸漸打開心扉,一陣痛哭之后告訴這位南阿姨,爸爸媽媽是兩年前分開的,一年之后爸爸和李阿姨結婚。從上小學開始,她每周一到周五和媽媽共同生活,雙休日爸爸就來接到他那邊去。媽媽工作不忙,更多精力就是帶她。“每天放學接回家,媽媽就看著我寫作業。作業寫不完就不給吃飯。也從來不帶我出去玩,哪里不對了就批評我,有時還會打屁股。我猜她根本不喜歡我……”而那位李阿姨,在雙休日父親把她接過去時,就會三口人一道出去玩,或者看電影。在孩子記憶中,阿姨從來沒批評過她,還經常買玩具禮品給她。可是,她不敢把東西帶回家里來,因為媽媽會扔掉,說影響她學習。
到末了,女孩跟咨詢師提出一個要求:“既然媽媽這么不喜歡我,為什么還要帶著我呢?我多么希望爸爸來帶我啊!這樣媽媽會不會快樂一點?”
校方獲知這一信息,輾轉聯系到小樂的父親,得知父親并不具備固定陪伴孩子的條件。他的工作性質就是在省內到處出差,現在住的地方離孩子學校也遠,也因此,他每個雙休都會把孩子接到身邊去。女兒的心聲,讓他也很痛苦。可他也表示,目前狀態下,也只能把女兒交給前妻來帶。
心理疏導后,孩子暫時原諒親媽
再側面了解小樂母親的意見,她也根本不愿意把女兒交給前夫:“給他不就等于給后媽了嗎?那孩子會被寵壞的!”
為謹慎起見,咨詢師沒有告訴她這是女兒的心愿,同時,又針對這一情況繼續做孩子心理工作,引導她看到,媽媽對她的嚴格要求,與阿姨的寵愛一樣,都是在愛她,只是方式不同。媽媽有時發脾氣動了手,她自己也很后悔痛苦。“爸爸媽媽和阿姨,都是愛你的,可因為他們是不同的人,所以愛你的方式也不同。也有時,不完美的他們會傷害到你。你可以試著,去看到他們的愛,再寬恕他們的傷害嗎?”
一句話讓女孩哭了起來,又說出很多母親愛她的細節,繼而表示,她不會再怪媽媽了。可同時,她也非常希望,媽媽以后對她能好一些。
修復親情,母女倆互相道歉
校方再次嘗試與小樂母親劉女士聯系時,她也正在后悔自己的沖動。得知孩子已經接受了心理疏導,并且為了孩子,咨詢師也希望與她單獨溝通時,她沒有拒絕。坐到咨詢師面前,她抖動著雙肩,哭了好久好久。
她承認,前夫再婚一事,她本來就有些氣惱,自己辛辛苦苦帶女兒,周一到周五都是緊張學習的日子,她也根本沒時間陪孩子玩。到了雙休日,孩子就被接走快活了。這些,為了孩子,她可以接受。可沒想到她的一切付出,竟被女兒完全否定了。“難道就由著她慣著她嗎?他們都慣成那樣了,我再不嚴一點,還怎么得了?”
等劉女士訴說完畢,南方協助她做了“空椅法”。這過程里劉女士自己突然發現,她對前夫的不滿與前夫幸福生活的嫉妒,有時也會遷移到女兒身上,而轉為對女兒的傷害。而孩子從自己視角所看到的“親媽不如后媽好”,其實她也不必當真,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還不能完全理解母親的苦心,也很正常。
之后,咨詢師又安排母女倆一起做了溝通。媽媽向女兒道歉,女兒也為自己沒能理解媽媽而表示對不起。抱頭痛哭后,母女倆的沖突得以和解。
孩子心理傷痕的修復,與母女倆互動狀態的調整是個長期過程。劉女士又約了南方繼續后期的咨詢服務。“我和孩子一樣,都需要理解和支持。”(保護未成年人,文中母女為化名)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8孩子在家發脾氣 家長無奈不敢惹
- 2014-02-28“零起點”咋教 專家:家長不必“提前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