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向東 媽媽向西
不久前,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對900多名中學生及其家長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6成年輕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常常出現意見不一致。那么,父母教育孩子的不一致性,對孩子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初二的冬冬一放學回家就開始寫作業,一直寫到吃晚飯。吃飯的時候,媽媽對目不轉睛看電視的冬冬說:“快點吃,吃完趕緊寫作業。”一旁的爸爸說:“著什么急,讓孩子看完新聞聯播也不遲。”“作業那么多,不看電視都寫不完,你想讓他明天挨老師罵?”“寫不完就寫不完吧,孩子總應該知道些國家大事吧。”爸爸振振有詞。“說得好聽,寫不完作業老師叫家長去學校,你去?!”“我去就我去。實在不行寫個假條,就說孩子不舒服。”“……”看著爸爸媽媽爭吵起來,冬冬不情愿地扒完碗里的飯,回到了自己屋里。
類似冬冬這樣的情況幾乎每個家庭都會發生,小到穿衣吃飯,大到考試求學,由于父母教育的不一致性,導致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該聽誰的,從而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破壞了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權威性。
父母教育的不一致對孩子最大的影響就是會導致孩子雙重人格,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受到影響的程度不一樣,年齡越小受到的危害越大。
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副教授李惠生認為,對于沒有是非辨別的能力、獨立性比較差、依賴成人的判斷的孩子來說,需要的是一致性的規范和一種指導性的建議。如果兩個人同時告訴他一件事情的不同做法,而且兩個人都是和他關系最親密的人,他就會感到很困惑,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內心的沖突也在累積。有些所謂的“兩面派孩子”就是這樣產生的,不管爸爸說的有理還是媽媽說的正確,他更愿意趨從于對自己有利的那一方。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孩子,在媽媽面前一個樣兒,在爸爸面前又一個樣兒。
不一致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價值觀人生觀的沖突,另一種是看問題角度的沖突,相對來說,前者對孩子的危害更大。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由于觀念的不同,所看重的東西也不一樣,比如媽媽可能會更感性一些,希望孩子不受委屈,盡量滿足孩子的需要,更多的是對孩子的關注及保護。而父親可能就會認為孩子應該學有所成,出類拔萃,更多的是從理性和規范方面教育孩子。價值觀念的不同導致教育的態度和方法就會不一致。比如晚上11點了,孩子的作業仍然沒有寫完,媽媽就很心疼,這么晚不睡覺,身體哪兒受得了啊?趕緊睡吧。而爸爸可能會認為完成作業是孩子的職責,不寫完就不能睡,幾點寫完幾點睡。這樣就造成了沖突。這樣的沖突容易給孩子造成比較大的危害,孩子不知道該怎么辦,是該睡呢?還是該寫作業呢?
有這樣一個案例,初一的小麗最近表現得有些焦慮和抑郁,只要覺得某件事做不好,她就會采取逃避的方式,而不去做任何努力。經過咨詢,李惠生老師認為這和小麗父母的教育方式有極大關系。小麗的媽媽和爸爸對她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媽媽對她是包辦式的,什么事兒都替她安排得很好,對她的期望值也很高。而爸爸則認為應該讓孩子有一個鍛煉的機會,由于媽媽太強勢,爸爸基本沒有什么發言權,但是爸爸的不滿都被小麗看在眼里。受父母的影響,小麗一方面對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另一方面又表現出一種無能感(不是能力是態度)。她經常處于這樣的矛盾當中,考試要在班里考前幾名,但同時她又逃避考試,因為害怕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害怕接受這個結果,于是就選擇了逃避。
父母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存在差異和沖突是正常的,但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卻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
由于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比如受教育程度、從小的家庭生活等,所以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有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是很正常的。這就要求家長在表達方式上有所取舍。
一、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直接發生沖突。孩子不知道該服從誰,內心是困惑而無助的。
二、即使不一致,對孩子也要采取協商的方式。這件事媽媽認為是這樣的,爸爸認為是那樣的。你自己可以做出判斷,愿意怎么做。可能爸爸媽媽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表達方式是商量式的,對孩子很平等很尊重。
三、家長應該先溝通,取得共識之后再跟孩子交流,“爸爸媽媽一致認為這樣做是對的。”
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表達方式應有所不同。第一種方式任何年齡都是要不得的。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用第二種方式比較好。第三種則是在孩子幼小的時候采用。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8孩子在家發脾氣 家長無奈不敢惹
- 2014-02-28“零起點”咋教 專家:家長不必“提前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