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墓像城堡?
借比喻講生命消亡
清明節(jié)那天,聶先生夫婦去掃墓了,沒有帶孩子去。“按理說孩子也應該去祭奠一下,不然的話好像有點不敬不孝。但是她才10歲,平時又比較膽小,我們怕嚇著她。而且她雖然膽小,又特別好奇,總是問這問那,我們不知道怎么跟她解釋掃墓、死亡什么的。”聶先生矛盾地說。
與聶先生夫婦持同樣觀點的家長不少。周女士告訴記者,她家孩子也是上了大學之后才跟著她們?nèi)吣沟摹!耙话慵议L對‘死亡’之類的詞都比較避諱,不愿意跟孩子多說。我覺得與其家長解釋,不如讓孩子自己慢慢了解。”她說。
葛女士卻有著不同的考慮。她認為,國內(nèi)近幾年對生命教育越來越重視了,但總體來說死亡教育還是普遍比較欠缺。一些家長避諱“死亡”一詞,是因為家長本人對死亡很悲觀、很恐懼。“其實,適當?shù)亟o孩子解釋死亡,讓孩子正確看待生命的成長、發(fā)展、衰老、消亡、循環(huán),可以使孩子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她說,“當然了,解釋死亡也要看時機、講方法。”
葛女士說,帶孩子掃墓是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一個契機,恐懼往往是大人的心態(tài),孩子其實對很多事情充滿了好奇。她告訴記者,孩子三歲的時候,她就帶孩子去掃墓踏青了。她當時也擔心孩子會害怕,但事實上,孩子對墳墓并沒有恐懼感,他以為那是一個小城堡。以此為契機,葛女士向孩子解釋了人死后會 “住”在這樣的小“城堡”里,但“城堡”里面的人永遠出不來了,所以外面的人要珍惜外面的生活,健康快樂地活著。
孩子哭不出?
尊重生命不必在意形式
清明節(jié)期間,李先生一家回老家掃墓。令李先生比較尷尬的是,孩子的兄弟姐妹在掃墓的時候要么掉了眼淚,要么一臉沉重,自家孩子卻憋不住笑了出來。“他說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心里其實也挺難過的,但是哭不出來,后來又想起電視里頭演員練習哭的場景,反而笑了出來。”李先生說,“他還說爺爺其實對他最好了,他哭不出來也很慚愧,覺得自己很不孝。”
孩子掃墓哭不出來,李先生并沒有訓斥他。“我父親去世之前瘦得不成樣子,開始還能稍微吃點流食,后來只能輸液,去世當天還在喊‘疼’。”李先生說,“這些孩子都看見了。我們都覺得,死亡有時候也是一種解脫。孩子也認為爺爺在天堂就再也不疼了。他哭不出來也是因為這個。”
青島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家于泳說,在以前,如果祭奠先人的時候笑出來,可以說是大逆不道的,但是現(xiàn)在社會越來越包容,思想越來越多元,祭奠先人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不必太在意哭不哭這種外在形式。即便是老年人,祭奠先人的方法也在轉(zhuǎn)變,有些老人仍然很重傳統(tǒng),有些老人卻不再去掃墓,也不再哭,因為他們認為,在世的人好好活著,就是對先人的告慰。“其實人們平時也會懷念逝去的親人,只不過清明節(jié)是一個集中祭奠、釋放感情的日子,如果平時能夠常懷飲水思源的感恩之心,常懷對逝去親人的尊重之意,也就可以了。”她說。
青島四中校長姜奕也說,學校布置的清明節(jié)作業(yè)是讓學生了解清明節(jié)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從中可以知道,古人在清明節(jié)不只是祭奠痛哭,也會參加很多體育和娛樂活動,有很多歡聲笑語,以此來表達對生命的熱愛和享受。所以哭也好、笑也好,都只是情緒的表達,只要情緒的背后是尊重生命就可以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8孩子在家發(fā)脾氣 家長無奈不敢惹
- 2014-02-28“零起點”咋教 專家:家長不必“提前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