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瘋狂的“惟升學是瞻”熱潮下,中小學生們就像是一塊塊橡皮泥,學校需要什么樣子的學生,家長們就努力把他們捏成什么形狀。
一項高峰時期有五六千人參加的賽事,因為取消了升學加分,現在參加人數不到100人;以前家長求著老師送孩子進體校鍛煉,現在則是求老師不要讓孩子被體校選中,因為體育鍛煉會耽誤孩子學其他“有用”特長的時間。
如今,名校“特長生招生政策”成了孩子學特長的“風向標”。然而,考級、升學和“才藝夢”,有哪些孩子會如愿以償?有哪些孩子發乎于心的喜歡?又有哪些孩子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桃花源”?
三年挖不走一個體育苗子
進入4月份,不少小學老師開始“盤點”校園里的體育生備戰春季運動會,可讓一些體育老師發愁的是,學校里能到區體校訓練的“好苗子”數量連年走低,甚至出現連續兩三年沒有一個體育生的情況,以至于學校運動會成績越來越“難看”。
“五六年前,有家長給我‘送禮’,想把孩子送進體校練身體。如今,家長給我‘送禮’,為的是讓我千萬別把孩子送進體校。”談起近年來的家長“變臉”,青島市南區一所名校體育老師無奈地說。
每年體校來學校挑“苗子”,哪怕孩子喜歡,家長也要變成“攔路虎”,稱自己孩子沒有“體育夢”,就是怕練體育耽誤了他們的學習成績。青島市南區體校唐老師介紹說,現在田徑、游泳、籃球、排球中能升學加分的是“熱門”,但凡送孩子來鍛煉的,九成家長強調千萬不能耽誤孩子的學習。
孩子特長多是家長“訂制”
“孩子的時間太有限了,特長班、比賽什么的,一定要仔細挑選。”
升學臨近,在眾多家長QQ群里,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給孩子們選擇最合適的特長種類、比賽項目,成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熱議的話題。“一二年級的時候,多是看孩子的興趣來選擇特長班,到了四年級以后,必須要學一兩門能出成績的。”一名男家長表示,每年優質中學所招收的特長生種類,就是四五年級學生特長學習的“風向標”。
據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青島賽區的專業老師回憶,在2005年2006年的巔峰時期,每年都有5000多名學生參加“華賽杯”,而當數學競賽中考加分政策被取消,小升初中數學特長生也被叫停后,這一賽事立馬受冷,上一屆“華賽杯”整個青島只有不到100名學生參加。與此對照的是,由于青島實驗初中設立了國際象棋特長生,在青島首屆中小學生國際象棋賽上,來自青島137所中小學的1300名國際象棋選手,輕松創下了全國最大規模的國際象棋比賽紀錄。
青島國際象棋協會副裁判長王宏偉稱,這僅僅是青島市從2005年之后猛增的十幾萬國際象棋“娃娃軍”的一部分。在這樣瘋狂的“惟升學是瞻”熱潮下,中小學生們就像是一塊塊橡皮泥,學校需要什么樣子的學生,家長們就努力把他們捏成什么形狀。
培養特長應堅持“興趣為先”
青島市實驗、26中、39中等熱門初中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每年招收特長生項目并不一致。“比如我們學校去年管樂團里兩名薩克斯學生畢業了,那么下一年就會招薩克斯。”一所名初中負責人透露,一般情況下,學校每年招收特長項目都不太相同,家長要是以這個為“風向標”,那真是碰運氣。
“這不是特長的錯,錯的是社會賦予特長太多功利色彩。”對于究竟該不該培養孩子的特長?如何培養?教育專家大多都堅持“興趣為先”。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也曾經談道:“強制的學習導致恐懼、厭倦和神經衰竭。孩子會變得毫無信心,因為憂傷而失去了自然的歡樂。”一位教育專家表示,培養特長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前提有兩個:一是要學有余力,二是要放長眼光。要把培養特長放在發現特長之后,因材施教;其次不能以考級、升學等作為培養特長的目標。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8孩子在家發脾氣 家長無奈不敢惹
- 2014-02-28“零起點”咋教 專家:家長不必“提前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