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新華社
如何在短期內提升“薄弱校”的教學質量?目前,全國許多地區和城市采取的是“名校集團化”、“名校辦分校”的發展模式。這些模式以名校為龍頭,通過名校承辦、投資、入股等形式,實施“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名企”、“名校+民校”、“名校+農校”以及中外合作辦學等多種辦學模式,名校輸出品牌、管理、師資,在較短的時間內帶領新校、弱校整體提升教學質量。
這些做法被認為是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均衡質量的探索,成為有效遏制“擇校熱”的招數之一。“名校”多了,但隨之,人們的疑問油然而生:
疑問一
嫁接速成與自然生長
就教育生態而言,是擴大資源還是擠壓教學空間?
成剛(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經濟研究所講師):
優質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造就了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名校”和“薄弱校”之分,“名校”在資源獲取、生源選擇等都有巨大優勢,使得“名校”和“薄弱校”差距越拉越大,“擇校”之風盛行。
名校在擴張過程中,將現代學校管理模式和理念引入“新校”“弱校”,實施標準化建設和規范化的管理,促進師資流動,給教師提供更多的交流、培訓、進修機會,能夠在短時間內帶領新校、弱校整體提升教學質量,使優質教育資源迅速擴大,在短期內滿足居民的教育需求。名校擴張,在不增加學生家庭支出情況下,擴大了社會弱勢群體享受優質教育的公平機會,這無疑促進了區域內的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
儲朝暉(中央教科所研究員):名校對教育生態的影響,可依據它是如何形成的來判定,如果是在一個各校之間平等、資源相當、政策相同的環境中辦得比較好的學校,它對教育生態環境的影響就是積極的;如果是由于獲得政策傾斜、較大的生源和師資的選擇權、不均等的資源獲取等而產生的名校,它對整個教育生態的作用必定是負向的。現在各地大量的名校恰恰是在資源不均等、政策不平等以及其他外力作用下產生的,客觀上它們對教育生態產生生了很壞的作用。
信力建(信孚教育集團董事長):有調查顯示,至少超過半數以上的名校都以各種合資合作方式辦起了民校。表象上,這是一條搶占優質教育市場的捷徑,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加上投資者雄厚的資金支持,應該能結出令人滿意的結果,那就是很快做大做強優質學校,給百姓提供更多上優質學校的機會。然而現實卻是,名校辦民校,反而忽略了個性。不是名校原生的教學質量,是嫁接的,收同樣的高價,教學質量卻很難保證。而老百姓很快就從這種名校辦民校運作中發現,自己受公平教育的權益受到了損害。由于公辦名校相繼撤消或縮小了初中部的招生人數,使原本能就近入學讀名校的學生只能進普通的初中,部分不滿意進入普通學校的學生家長只能出高價買名校辦的民校的初中學位,或名校的學位,使原本可以享受的教育資源得不到享受;減少了初中低收費的優質學位,使部分有潛質的學生無法就讀;弱化初中在國民教育中的地位,不利于教育發展,加重了教師管理的負擔和群眾的經濟負擔,加大了不公。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11-08三至五年治擇校 家長為何不樂觀
- 2010-11-04網友建言教育部:根除不了擇校可否問責地方政府
- 2010-11-02教育部首次明確要求5年內治理好擇校亂收費
- 2010-10-25尖子生作文中嘆"前途渺茫" 壓力源自父母和擇校
- 2010-10-25“擇校風”刮進幼兒園 家長帶1歲半娃“拜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