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教育管理系主任魏志春教授最近遇到一件令他感嘆的事。系里在招收碩士研究生時,不時有家長輾轉找上門,尋問各種入學和考試事宜。對此,魏教授十分反感,哪怕冒著被投訴的風險,也會立即毫不客氣地回絕家長——請讓孩子自己來問!他說:“考研還要爹媽出面,這樣的人即使成了研究生,又能有什么真正的科研作為呢,更遑論創新了。”
上海已經明確要為創新人才創造更好空間,為實現“十二五”目標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然而,一個嚴峻的現實是,當下的創新人才培養還很難適應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社會需求。在日前舉行的上海市第二期“名校長名師工程”學員成果展示長寧專場上,名師們圍繞高中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途徑展開了研討。
魏志春教授對最近上海青少年PISA成績列世界第一的“喜訊”做了新的注釋。據魏教授掌握的情況,盡管在世界65個國家和地區的競爭中,上海學生的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和科學素養三項成績均位居第一,但這基本上是有賴于上海整體的考分高,即原來的所謂薄弱學校、差生的面貌發生了顯著改善,但如果單單分析PISA三項測試的“尖子生”情況,上海與其他國家城市幾乎沒有什么差別。而創新人才的培養,恰恰比拼的是冒尖的那部分人群,在這方面,我們不僅沒什么優勢,反而還有許多羈絆。
魏教授還對影響了中國幾代青少年的一句口號提出了質疑,那就是耳熟能詳的愛迪生名言:“天才,百分之一是靈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中國教育界卻習以為常般硬生生掐掉了前半句話。“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魏教授說,創新其實靠的是一種靈感,從某種程度上說,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屬于英才教育,但現在中小學的課程標準、考試標準都是格式化的、大一統的,教材內容、考試題型都是規定死的,教師在教學中的自由空間很狹小,這又怎么能培養出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學生呢?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10-25尖子生作文中嘆"前途渺茫" 壓力源自父母和擇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