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報5月6日推出《今天,我們怎樣培育孩子》系列報道后,在社會上引起了熱烈反響。學生、家長、教育專家、網友等通過來信、來函、來電、來帖的方式,表達他們的看法和建議。專家說:“交流要平等”,家長說:“孩子是我們的老師”,學生說:“我們想讓爸爸 媽媽真正理解我們”。本報今天把其中的典型觀點呈獻給廣大讀者,希望引起討論,為當前的中小學教育奉獻點滴智慧。
來自專家的聲音
李吉林(特級教師、兒童教育家)
給孩子“和、美、智”的家庭環境
中國家長特別愛孩子。為了孩子寧愿傾其所有,因此,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值特別高,希望孩子長大后成龍成鳳——這是家長單方面的愿景。
家長們教育的方式也相對單一:講道理、提要求,告訴孩子“按照媽媽說的做!”他們往往希望孩子是馴服溫順的。但是要注意這是陳舊的、傳統的教育方式。孩子很小,他們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苦心,這個時候,他們是不大聽家長話的。
對于家長來說,孩子不聽話,教育方式就要“上升”了,從單純“講”到“罰”,甚至打罵。“把作業做十遍!”,有的家長騎在自行車上還在說教,有的家長甚至在校園里打罵孩子。因此,孩子信里提到的“不要發脾氣”是十分有針對性的。
一次,我在百貨大樓買東西,恰好售貨員正打電話罵女兒:“看我回去怎么收拾你!”問她原因,她說女兒剛上初一就開始寫小說。我告訴她,孩子有愛好,應該好好引導,她很擔憂:“這么小就開始寫大人的情、愛什么的,還得了。”我告訴她,孩子有自尊心,不要輕易傷害孩子,可以多買些經典的書目給孩子讀。售貨員說:“您不知道,我就愛讀言情小說,家里買了很多。”可見,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有些事情不能單方面怪孩子。
一方面,家長們普遍期望值高,一方面又有急于求成的心理,跟孩子的溝通交流就容易產生對立。
看了《光明日報》的報道,我覺得這些孩子選擇寫信的方式表達意見,希望得到家長的理解,很成熟也很理性。
我覺得家長看到這封信應該很高興,三年級的孩子,就能用流利的語言邏輯清楚地表達意見,是學習上的進步;他們敞開心扉,希望和家長溝通、平等對話,是心智上的進步,說明他們真的長大了。
孩子是獨立的人,有情感,有個性,他們在不斷長大,從生理到心理都有變化。在全球化的社會,每天接觸的信息很多,好的壞的都有,家長不但要順其天性,面對現實,也要面向未來。
未來社會對孩子有什么要求?不但要有知識,也要身心健康。哈佛大學有句著名的話:“你能做什么?”家長應該多想想孩子將來能做什么,有什么動手能力,有沒有創新意識。
孩子的心理素質怎樣?他的交往能力怎樣?他的全方位素質怎樣?建議家長們從未來著眼,從現在著手。
同時要注意,家長的愛好不是孩子的愛好。有“愛”才有“好”,孩子的特長一定程度上與天賦有關,他們之間存在極大差異,有的孩子語文智能好,數學邏輯智能差,如果逼著這些孩子報奧數班就苦死了。孩子的知識結構靠自己建構,家長替代不來,因此,孩子信中“讓我們自己選擇興趣愛好”也是有針對性的。
馬克思說過,環境和人的行為是一致的。讓孩子健康成長,就要為他們建立一個“和、美、智”的家庭環境。
“和”是和諧、親和,平等可以協商,以愛為核心,愛家也要愛父母。家和才能萬事興。
“美”是美好,相對凈化,有的父母有不良愛好,如打牌等,甚至在家里打,孩子回來也無心做飯,這對孩子都有不良影響和暗示。要幫孩子樹立遠大理想,不能說“唯一任務就是學習”,一些孩子目光短淺,到了大學就松懈下來,就是因為沒有志向在召喚他。德育要在孩子世界觀形成過程中進行。
“智”就是在構建環境時,要有文化氛圍,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買書不僅是工具書,不要讓孩子沉溺在練習冊中,那不是書。文學、藝術的熏陶,孩子們是需要的。
家長們要用正面誘發力引導孩子健康、快樂成長,讓他們有好奇心,有求知欲,多鼓勵、少責怪。可以經常對話,但過程應該是平等的。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4-13愿孩子入園不再難 愿更多的孩子在幼兒園里快樂成長
- 2010-02-23江西省貴溪市快樂“五吧”快樂成長
- 2010-01-04“快樂成長” 義馬為學生注射“網絡疫苗”
- 2009-12-2138集文明禮儀原創系列動畫片《快樂成長》封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