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教育有三個支點:學校、家庭、社會,支撐一個教育的平面,如果哪一個支點出現缺失,對這個人的教育都會出現不良的傾斜。傳統上我們認為家庭教育側重于對孩子心理、品德、人品的塑造,因為家庭的環境對孩子善與惡的分辨、勤勞與懶惰的養成有很大的影響。家長就是孩子身邊的老師,他們可能不去說教,但是一言一行無形中影響到孩子。常言講有其父必有其子,就是這個道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大到什么程度?常常就決定了孩子們的道德標準甚至是法律的意識。學校老師說話也管事,但是他的教育方式常常在說教上,可能孩子理智明確、抽象思維比較強的時候會有理性的分析,能接受一些。但是更多的學校教育還是課堂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而父母,才是培養人品的第一道關。
家長重親情,從感情方面呵護孩子,規劃他的未來。學校的老師可能更理智一點,用教育理念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樣就會出現一些分歧,學校對孩子提出批評教育,家長首先自己接受不了。舉一個有點極端的例子,一個老師批評孩子學習不刻苦,讓他練習寫字母。孩子卻把鉛筆綁在一起,一次可以寫好幾個。老師就把家長找來說你的孩子很聰明,綁了三根鉛筆一下寫三個,家長一下就急了,說不對,明明綁了兩支,怎么能說三支呢?這就是親情籠罩下的不理智。綁兩支、三支不是關鍵,關鍵是刻苦。
年齡小的孩子出國讀書不好好呢?其實在清末就有一批學童留學,詹天佑他們都是留學的,不是也能成大家嗎?所以不能說低齡出去就不好,高齡出去一定好,一定要客觀分析。我們覺得孩子離開家庭遠渡重洋去學習周邊沒有親人,沒有家庭氛圍對孩子成長是一種損失,對人格的培養不是很好。但是也不能說每個人都必然。也不排除有意志很堅強的。什么時候最好?我覺得至少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個人基本品行固定了的時候出去比較好。國外有些留學生我們常常稱之為香蕉人,皮膚是黃的,心是白的,整個意識判斷都是西方人的判斷。怎么造成這種現象的呢?就是因為他將要形成或某種觀念的時候,早早地離開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家庭教育,獨立地到那里去生活,最后形成的結果自然就是這樣了。所以我的建議是高中階段之前不宜于脫離家庭到國外求學,脫離親人遠行之后對他的自信心以及性格的形成不利,尤其是初中以下,如果國外有親人相當于父母那樣可以監護他那另當別論。
![]() |
責任編輯: 金婷 |
- 2010-03-01孩子喜歡看煙花 家長竟在派出所外放煙花
- 2010-02-26英國一婦女公交車上給孩子喂奶被指低俗 遭驅趕下車
- 2010-02-26新書套上“開心農場” 孩子上課會不會分心?
- 2010-02-2611歲男孩自殺 心理專家:缺失快樂讓孩子走不歸路
- 2010-02-26小學開學 專家:家長老師齊出力助孩子早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