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管理和諧共生
目前,霞浦縣各農村寄宿制小學在管理上追求“人文化、素質化”,探索學校內涵式發展的途徑,以生為本,積極營造和諧、溫馨、進步的寄宿生活文化,使廣大寄宿生如沐春風,健康成長。
“把寄宿制學校建設成為充滿親情的家園、生動活潑的樂園、求知強能的學園”,成為崇儒中心主校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三園式”管理經驗;水潮小學在寄宿制學校管理上實行“首遇解決制”,要求教師遇到學生有問題或困難時,必須在第一時間予以解決。學校堅持落實“每日一跟蹤,每周一電話,每月一登門”等制度,確保了學生在學校學得好,過得開心;鎮江小學則注重人本關懷,從管理制度入手,培養寄宿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此外,承天小學、武坪小學、四門橋小學、西勝民族小學等多所農村寄宿制小學,在辦學過程中,結合實際,主動發展,在寄宿管理、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為今后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加快進程優化配置
為加快農村寄宿制小學的標準化建設進程,霞浦縣已出臺了《霞浦縣2008~2020年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全縣小學將由“十五”期間的283所調整為186所,新建擴建22所農村寄宿制小學,并合理選址,努力創辦10所優質農村寄宿制小學,以滿足廣大農村寄宿制學生的教育需要。
與此同時,不斷改善農村中小學的基本教學條件和生活條件,實現校校“四有”目標,積極推進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和小學英語教育。2008年,全縣農村初中建立計算機教室,鄉鎮中心校和農村完全小學建立衛星教學收視點,農村小學教學點建立教學光盤播放點。2008年農村小學信息技術開課率達到80%,2010年達到90%以上,2015年以后信息技術開課率達100%。
充分考慮農村中小學區域廣、生源分散、寄宿學生較多等特點,采取靈活措施,保證這些學校教師編制的基本需求。建立教師職業準入制度,有計劃地錄用師范類畢業生到學校工作,不斷補充新生力量,進一步優化教師的專業結構和年齡結構。
鼓勵和支持農村寄宿制學校教師通過網絡教育、函授教育、自學考試和脫產進修等多種形式,提高學歷層次。大力實施“青藍工程”和“名師名校長工程”,促進農村寄宿制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 |
責任編輯: 陳曦 |
- 2010-01-06霞浦縣水潮寄宿制小學建設側記
- 2010-01-05霞浦邊防官兵同孩子們一起聯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