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農村留守兒童接受教育問題日益突出、農村教育資源面臨整合的雙重社會背景下,農村寄宿制小學登上了新時期教育發展的歷史舞臺。應如何建設與農村實際相適應的寄宿制教育,并形成一套科學、規范的管理機制,霞浦縣早在數年前就開始探索的寄宿制學校建設或能提供一個借鑒——
中午11時,下課鈴聲響起,孩子們涌出教室。
5分鐘后,回宿舍做完個人衛生的學生們有序地走進餐廳,對號入座,開始吃由食堂分好的熱騰騰的午飯。
這座位于東吾洋畔的學校叫水潮小學,屬霞浦縣沙江鎮,目前在校生有180多人,其中有120多人為寄宿生,這里也就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寄宿制學校了。
近年來,因為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使水潮村周邊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成為一個各方關注的社會問題;而由于現行的農村校型狀況,促成了農村教育資源亟待整合的局面。在這雙重社會背景的影響下,水潮小學自2004年起,開始向農村寄宿制小學轉型。
經數年來的摸索,水潮小學不僅在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上走在農村完小前列,也由此,該校先后獲得縣農村示范學校稱號,連續三屆獲得縣文明學校稱號,2003年被評為市文明校,2004年被確立為寧德市中小學勞動實踐示范基地。近年又被評為縣平安校園,縣綠色學校,學陶先進校等。
快樂的“百草園”
校園中教學樓的左側內種著茶花、扶桑等樹及盆景,花期一至,鮮花盛開,這里名為“百草園”;宿舍樓右側的幾棵大樹和四周籬笆自然圍成一圈,是師生休息、閱讀的好去處,這為“夢之園”;開墾于旗臺兩側,是寄宿學生在校參加農業實踐活動的重要基地,這是學校的“學農基地”……
看起來,這更像一個功能多樣化的“休閑農莊”。
不錯,正像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的:“校園應當安排得美觀,成為一個快意的場所和對學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水潮小學所要追求的效果就是要讓來到這里的學生喜歡上它。
現在的水潮小學,校園整體布局科學合理,結構明快,格調清新。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休閑區功能明確。學生在校有寬敞的教室,潔凈的宿舍,標準化的餐廳、廚房、衛生間。
美麗的景觀還只是水潮“靚化校園”工程的一個部分。而打造一個“舒心校園”工程,給學生創造一個優越生活條件則顯得更為實際。
寄宿制學校剛開辦時,什么都缺。“為在一日內解決學生的住宿問題,學校老師、水潮村支書冒著正午的炎炎烈日,到縣職業中專領取贈送的床架,這才基本上解決了學生住的問題。”水潮小學校長鄭州說。接下來的兩三年中,水潮小學依靠當地干部、村賢的支持,對外爭取資金,改善住宿環境。僅在2008年春季又投入30多萬元,建成全縣一流的封閉式寄宿生生活區。從光潔華麗的地磚到現代化的衛浴設施,從彩電、冰箱到統一配置的櫥柜、床單,從每日的免費早餐與營養湯到周末免費的“四菜一湯”,無不體現學校對寄宿生成長關懷與呵護。學校的寄宿生人數從2007年的32人增加至現在的136人。最近,學校又重新更換了多媒體教室的電腦和教育儀器設備。許多家長們都說:“孩子在這樣的學校里學習、生活,我們放心。”
![]() |
責任編輯: 陳曦 |
- 2010-01-05小學開辟愛心農場 讓學生種菜幫助困難同學
- 2010-01-05晉江高霞小學舉行“國學教育”演出
- 2010-01-05荔城區新度中心小學 師生聯歡會慶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