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悠與父親蔡國強的合影 (蔡文悠供圖) “我與父親是彼此的‘作品’” 在藝術的道路上,蔡文悠的身上一直被貼著“藝二代”標簽。擁有一位享譽海內外的藝術家父親,在她看來,這樣既可以擁有一位無話不談的良師益友,但也是一個時而會困住她的無形“影子”。面對這樣的成長過程,與父親如影隨形的蔡文悠,也在不斷嘗試尋找不同于父親的那個自己。 七歲那年,對攝影產生了興趣,蔡文悠開始用相機記錄身邊的人、事、物,而定格在她鏡頭畫面里的,許多都是關于父親的故事。在之后的日子里,從陪伴父親的女兒,變成父親的專屬攝影師。透過鏡頭,從專業的視角觀察父親成功的藝術事業,她也漸漸萌生了“想要了解成功背后是什么”的想法。“許多人見到爸爸時,都不會想到他是一個以爆炸為生的人。”在蔡文悠看來,父親的成功有部分是因為他能夠表達自己內心的感知而不驚擾社會的秩序與安寧,而這恰好也是她所向往的最佳狀態。 “爸爸喜歡對別人說,他和媽媽曾將睡在搖籃里的我帶到美術館,人們都不知道那個睡著的寶寶是真實的還是一件藝術品。”蔡文悠說,“雖然我是真實的,但我后來也意識到,我也是爸媽精心創作的藝術作品。” 即便如此,在面對外界常形容自己是父親蔡國強的作品時,蔡文悠卻有著不同的看法。正如此次所寫的書名《可不可以不藝術》,在她看來,不是不做藝術,而是不去做與父親一樣的藝術。如今的她想將爸爸的個性變成自己的作品,并且去“顛覆這場‘誰是誰的作品’的傳代戲碼”。她能夠告訴父親哪件衣服好看并讓他穿上,同樣,她也能為父親拍照,把他當成演員,當成自己創作故事中的主角。對此,蔡文悠說,“就像爸爸通過藝術找到他自己,在爸爸為我塑造的世界里,我也正通過探究我是誰而找到自己。” |
其它熱圖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