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挽面嬸陳金鑾的手藝吸引年輕人來“嘗鮮”
一塊青花粉,一根棉線,拉扯之間,惱人的汗毛就能除掉。近日,古早美容術“挽面”再現德化縣城街頭,挽面嬸陳金鑾現場為一名年輕媽媽絞面,手中的細線反復刮過臉龐后,面部立即變得白皙起來,令圍觀的市民大開眼界,也讓“挽面”這一古早美容術再次走進現代人們的視野當中。
□早報記者 顏雅婷 通訊員 鄭婷婷 徐藝星 文\圖
神奇“挽面”現街頭
一根棉線幫你變白
12日,記者在德化縣東大路偶遇挽面嬸陳金鑾,她正在為一名年輕媽媽“挽面”。只見陳金鑾先用削尖的竹制修眉工具幫年輕媽媽把眉毛修好,接著用棉線在額頭、唇部、兩鬢、臉上有節奏地絞動,10多分鐘后,汗毛全被一絞而光。
“第一次絞面毛,是有點痛的,習慣就好。”64歲的陳金鑾介紹,“挽臉”是傳統的面部美容方法,其原理是通過去除面部的汗毛方式,讓面部看起來比較白皙。剛“挽面”完,年輕媽媽拿起手機反復細看,剛剛絞過的地方泛起了紅紅的印子,不過,臉蛋看上去潔凈不少,原本毛茸茸的“小胡子”也不見了蹤影。“臉看起來相對光潔了,真是神奇!”
看到“挽面”效果這么好,圍觀的姑娘們躍躍欲試。“以前只在電視上看到,沒想到今天能親自體驗。”陳金鑾表示,剛絞完面,臉上會有紅印子,但過一會兒就會消失,“沒法徹底根除汗毛,但經常絞面,會讓汗毛長得慢些,也會變細”。

細致修眉
舊時出嫁才可“挽面”
如今傳統手藝再受青睞
“這是一項細活兒,如今會這種手法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陳金鑾告訴記者,她從16歲第一次接觸“挽面”時,就愛上這門古老的手藝。那時起,她就開始學習“挽面”。最初是為自己美容,后來幫家人美容,49歲那年起,她決定以這項手藝為生,一塊青花粉,一把插梳,一捆細線,一面小圓鏡子,一把小剪刀,一根削尖的竹制修眉針,陳金鑾帶著這簡簡單單6小樣挽面神器,開始行走“江湖”。
“修容擇在寅時,簪花擇在卯時。”明代知名潮劇《蘇六娘》中,楊家乳娘對蘇六娘說的“修容”,就是“挽面”,也稱開臉、絞面,是去除面部的汗毛,剪齊額發和鬢角的儀式。過去,按傳統習俗,女子只有在出嫁時才享受“挽面”這一待遇,也因此,開臉,是女子已婚和未婚的重要標志之一。
后來,隨著現代美容技術的發展,“挽面”逐漸消失在城市,但依然是農村婦女美容的首選。陳金鑾說,自家女兒、媳婦也對這門老手藝感興趣,跟著她學“挽面”。每年臨近春節時,到她家里“挽面”的人特多,“‘挽面’加修眉毛一次十元,對比美容院,大伙都說還是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挽臉最實在”。

絲線輕絞

滿意而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