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古民居馬蘭順僑宅 見證文化根脈的保護傳承
精美的木構架建制。湄洲日報 徐學仕 攝(資料照片)
林中謀說,在他們后人看來,老宅子除了裝飾上有精美的木構架建制、圓雕、透雕、平雕等外,更重要的是先人賦予宅子的文化內涵。門窗處布滿文人創作的字畫作品,文化信息之多,為莆田民居所罕見。老祖宗在建筑上留下了對后人的教誨,這是他們永遠無法抹去的記憶。從這座宅子中走出去眾多的大學生,便是后人給祖上送上的一份答卷。
一座建筑不僅是一個藝術精品博物館,更是一個極佳的傳承載體。 然而,這座古民居的保護卻傾注了眾多人的心血。
馬蘭順僑宅所在的下洋片區列入市重點城建改建項目之一,整個片區需要拆遷改造,馬蘭順僑宅要不要列入拆遷改造范圍?
一邊是城市發展建設需要,一邊是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兩者如何平衡實現共贏?這成了擺在決策者面前的一大難題。
城市建設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不僅要全力保護,還要發揮古民居在新城中的重要作用。涵江區主要領導經過深入調研和反復論證,決定原址予以保留。
“指揮部之前曾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進行選址,試圖整體搬遷。”下洋片區改造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王建華介紹說,但是區領導經過再三斟酌,最后還是決定先考慮文化保護,再進行規劃建設,為市民留住鄉愁。
吸收傳統建筑的語言,有利于保持城市的個性。
王建華指著馬蘭順邊上的小道說,這條路摩托車都難以通行,消防安全得不到保障。而根據新的片區規劃,不久的將來就會有一條大馬路經過馬蘭順附近,外圍的道路也將進行合理改造……區委區政府將結合片區改造實際情況,建成一個以馬蘭順僑宅為中心的文化廣場,和周圍的現代商業建筑區相互映襯,讓市民在體驗現代商業的同時,還能感受到優秀歷史文化的氣息。
歷經八十載歲月洗禮,這座僑宅依舊褶褶生輝。
(湄洲日報 吳美琳 林亦霞)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5-01-23“開漳圣王”文化成臺灣民間四大信仰之一
- 2015-01-22邵武市文化三下鄉給大竹鎮農民送歡樂
- 2015-01-22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補齊短板 兜好底線
- 2015-01-22媽祖文化:傳播立德行善正能量
- 2015-01-21大埠崗鎮開展文化“三下鄉”暨“三關愛”文藝演出活動
- 2015-01-21三坊七巷:構建閩都文化的精神原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