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島祖廟山上屹立著一尊高達14.35米的媽祖石像。
每年農歷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湄洲祖廟都要舉辦隆重的祭典。
東南網1月2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榮富 文/圖)
立德行善,書寫媽祖大愛情懷
隆冬時節,盡管湄洲島上海風習習,寒氣襲人,但遠道而來的信眾仍絡繹不絕。位于湄洲島北部的媽祖祖廟,香煙繚繞,鞭炮聲不時響起……
信眾之中,有來化解心結、祈求平安的,有組團來謁祖進香的,也有來還愿謝恩的。
“只要心存善念,像媽祖那樣立德行善,必定會得到護佑。”在祖廟內引領祭拜的一位義工說。
每年春節前后,莆田各地的媽祖宮廟都要舉辦“送溫暖、獻愛心”活動,為附近的孤寡老人、貧困戶送去衣被、糧油和慰問金。
連日來,湄洲祖廟董事會及義工們正在忙節前慰問事宜,準備聯合島上的14個分靈宮開展全島性的慰問。董事長林金榜說,送溫暖已成為祖廟一年一度的慣例,旨在弘揚媽祖立德行善的大愛精神。
“早期人們信仰媽祖,主要是為了祈求海上平安。”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副秘書長兼學術部主任周金琰說,后來隨著媽祖故事和顯靈傳說的不斷傳播,媽祖的神化功能得到一步步提升。
宋代《莆陽比事》載:“宣和五年,路允迪使高麗,中流震風,八舟溺七,獨路所乘,神降于檣,安流以濟。使返奏聞,特賜廟號‘順濟’。累封‘夫人’。”
這則“神女護使”的故事,使媽祖從民間信仰的地方性神祇變成朝廷認可并加以褒獎的全國性神祇,確立了“海神”的合法地位。此后,各地紛紛建廟祭祀。清代皇帝還頒詔各地“春秋諭祭”,編入國家《祀典》,媽祖祭典成為國家三大祭典之一。
如今,每逢農歷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以及重大節慶日,湄洲媽祖祖廟都要舉辦隆重的祭祀活動。2009年9月30日,“媽祖信俗”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標志著媽祖文化正式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媽祖文化的核心就是立德、行善、大愛,弘揚媽祖文化,就是傳播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華媽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林國良說。
如今,在莆田,“爭當媽祖人、勤做公益事”已成為各個媽祖廟義工的自覺行動。
2012年,在中華媽祖交流協會和媽祖文化交流中心的倡導下,莆田、福清等地的150多個媽祖宮廟相繼成立了媽祖義工服務隊,立德、行善、做公益蔚然成風。他們以點點善事,匯集成愛的洪流,譜寫出媽祖立德行善的新篇章。
莆田城區的文峰宮義工在開展扶貧濟困的同時,組織曲藝團,常年義務在社區巡回演出;
涵江區江口鎮新墩福惠堂媽祖義工隊成立了留守孩子活動中心,解除在外經商父母的后顧之憂;
秀嶼區馬廠村村民詹金爐,原在外經商,后回鄉創辦了媽祖文化交流中心,建起媽祖閣和農家書屋,發起組建媽祖義務隊,投身媽祖文化研究和公益事業,在當地成為美談。
“媽祖文化的核心價值就在于人文關懷,小小善舉,也是傳遞大愛。”詹金爐說。
共祭媽祖,同唱兩岸一家親
海峽兩岸,一水相連。
早期福建移民渡臺,海上交通工具簡陋,艱辛與危險可想而知。傳說先民赴臺時,船上安放著媽祖神像,身上帶著媽祖的護身符,遇有風浪,就連呼“媽祖保佑”,頓時海上風平浪靜。到達臺灣后,第一件事就是給媽祖建廟,感謝她一路護航、平安到達。
千百年來,媽祖信仰從大陸傳到臺灣,代代傳承,深深扎根在臺灣民眾心中。據統計,目前,臺灣地區的媽祖宮廟有1000多座,信眾占人口的三分之二,達1500多萬人。
“三月瘋媽祖”,是臺灣信眾崇拜、信仰媽祖的真實寫照。每年農歷三月廿三媽祖誕辰前后,各個宮廟都要舉辦祭拜媽祖大型活動。
“天下媽祖,祖在湄洲。”林金榜介紹說,臺灣所有媽祖廟都是從湄洲分靈過去的,如今,每年前來朝拜媽祖的臺灣進香團多達1500多個、20多萬人次。
今年元旦剛過,由臺中神岡瞻云宮主任委員陳毅禎率領的128位媽祖信眾,再次前來湄洲島謁祖進香。“瞻云宮是從祖廟分靈過去的,自2000年前來謁祖后,宮廟董事會每年都會組織一次謁祖活動。”陳毅禎說。
媽祖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
1987年媽祖千年祭之際,臺中大甲鎮瀾宮董事會繞道第三地前來參加,并請回湄洲媽祖像供奉,引爆了臺灣老兵的鄉愁,“我想家”、“想回家”的呼聲日益高漲,促使臺灣當局最終開放臺灣老兵回大陸探親;
1989年5月6日,臺灣宜蘭縣蘇澳南天宮組成20條漁船的船隊,載著200多臺胞信眾,從海上直航湄洲島謁祖進香,開啟了兩岸隔絕以后的第一次海上組團直航;
1997年1月至5月,湄洲祖廟媽祖金身巡游臺灣102天,受到島上千萬人次的頂禮膜拜;
2006年9月,由臺灣媽祖聯誼會發起的臺灣50多家媽祖廟4300多位信眾與在大陸的2700多位臺胞信眾,組成7000多人的進香團,前來湄洲謁祖進香;
……
此后,中華媽祖交流協會、湄洲島祖廟和國家旅游、文化等部門共同發起,先后舉辦了16屆媽祖文化旅游節及“天下媽祖回娘家”、“中華媽祖情,兩岸一家親”臺灣百家媽祖宮廟湄洲謁祖進香、“兩岸千家媽祖宮廟大聯誼”等活動,兩岸媽祖文化交流日趨熱絡。
“媽祖文化已成為連接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它開啟了兩岸重新交流往來之幕,有力地推動海峽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林國良說。
借船出海,擔當“海絲”文化使者
“這次媽祖神像出巡馬來西亞,共有37支隊伍上千人一路跟隨,30位法師180名警員維持秩序,太轟動了!”近日,負責護送媽祖神像出巡的莆田市文峰宮主任陳露蓮說。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道,今年元旦假期,霹靂州怡保菩提苑舉辦“啟建護國息災祈安萬緣普供大齋天法會”,宋朝木雕媽祖圣像出巡成為法會的壓軸節目。
媽祖文化是如何傳播到海外的呢?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周金琰說,自宋代媽祖獲得法定的“海神”地位之后,媽祖就成為出海人信仰的主要神像;伴隨著海外交通貿易的發展,以及眾多華僑“下南洋”,媽祖信仰沿著海路傳遍世界各地。
明朝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位于蘇州的瀏河天妃宮同湄洲媽祖廟、泉州天后宮、天津天后宮一起被統稱為大陸元代“四大媽祖廟”。據說,當年鄭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從劉家港出海之前都要先率船隊官兵把天妃宮修葺一新,在此進香祈求朝拜海神娘娘,祈佑出海平安,每次平安歸航時又要到此朝拜謝神,并將記載七次下西洋經過的《通番事跡碑》立于天妃宮內。
“海外各地的媽祖宮廟,大多是由早期移民的華人所建。”周金琰說,而早期移民的華僑華人,都是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乘船而去;在哪兒靠岸,就把媽祖宮廟建在哪兒。從這個意義上說,媽祖是借船出海,成為“海絲”文化使者。
前不久,在莆田舉辦的“媽祖文化與海絲關系”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指出,媽祖信仰既有由商
船出洋直接傳播到各個港口,也有由先民橫渡海峽傳播到臺灣,再通過臺灣和大陸的分香,傳至琉球以及東南亞、美國、巴西、南非等海外華人社區,形成了龐大的媽祖文化圈。
如今,媽祖信仰經過代代傳播,已延伸到海峽兩岸及五大洲的33個國家和地區,主祀媽祖的宮廟有5000多座、信眾近3億人,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文化現象。
記者手記>>>
媽祖文化的力量
東南網1月2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榮富)
為什么有的人可以不計名利,自愿當義工,盡力為他人服務?為什么在兩岸隔絕的年代,宜蘭信眾不顧臺灣當局的阻撓直航湄洲進香?為什么一聲令出,世界各地上千家宮廟能夠積極響應,同一時間“回娘家”謁祖?
因為媽祖文化的力量。
許多媽祖宮廟成立義工隊,立德行善,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既促進人與人的和諧相處,也有效地改善了社會風氣;通過舉辦各類媽祖文化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共同參與,不斷拉近了兩岸民眾的心理距離,促進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媽祖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傳播,對于寄托海外游子的思鄉情懷,凝聚海外華人的力量,增進對祖國的感情,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便是不同群族、不同區域、不同主張的人,在媽祖的文化引領下也可以找到和平相處的鑰匙。
媽祖文化之所以能從莆田走向世界,一是因為蘊含著立德行善的中華傳統美德,二則由于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包容性,充滿大愛思想,能夠滿足不同地區、不同時代、不同人群的廣泛需要,因而具有久遠的生命力。
弘揚媽祖文化,關鍵在于發揮好媽祖信仰的引領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媽祖是“海絲”的文化使者,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應當把媽祖文化作為世界文化來看,讓媽祖文化面向全世界,發揮媽祖文化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作用。
文化名片
媽祖,原名林默,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廿三出生在湄洲島,自幼聰穎靈悟,成人后識天文、懂醫理,相傳可“乘席渡海”,能“言人休咎”;又急公好義,助人為樂,深受當地群眾的愛戴和崇敬。北宋雍熙四年(987年)農歷九月初九,28歲的媽祖羽化升天。后人感其恩、念其德,就在湄洲島建廟供奉。
媽祖文化是由媽祖信仰演變而成的,肇于宋、成于元、興于明、盛于清、繁榮于近現代。崇尚立德、行善、大愛,是媽祖文化的特征。媽祖信仰通過歷代先民“借船出海”,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故事一
有感而歌“一家親”
“一個大門分兩扇,進進出出一家人;一道海峽連兩岸,世世代代一條根;無論家里無論家外,血濃于水情意深;無論此岸無論彼岸,同宗同祖中華魂;兩岸一家親,中華心連心”……
這是獲得國家“五個一”工程獎的歌曲《兩岸一家親》的歌詞,作者是湄洲島管委會原主任、現任莆田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唐炳椿。
唐炳椿在湄洲島工作十幾年間,親身經歷的幾個事件讓他至今感動。有一次,去臺中大甲鎮瀾宮參訪,因單獨走訪迷了路,一個臺胞見他身穿媽祖字樣的衣服,就用機車把他送到住地,說:“都是媽祖信眾,幫忙是應該的。”還有一次,一艘臺灣漁船在湄洲島附近擱淺,他率島上漁民前去救援,臺胞要給酬金,沒一個漁民肯收,說是一家人、不需答謝……
親身的經歷,給唐炳椿帶來了心靈感悟,也激起他寫歌的欲望。2010年10月,他寫下《兩岸一家親》,特意將同宗同祖、同文同種、中華魂、骨肉同胞、炎黃子孫等具有中華民族特征的詞組選入歌詞中。唐炳椿說,想通過歌聲喚起兩岸同胞堅守民族文化、重建身份認同、共筑精神家園,弘揚中華文化。
寫好歌詞,恰巧臺灣歌手彭立到湄洲祖廟進香,回去之后就譜了曲并親自演唱。次年,這首由兩岸聯手創作的《兩岸一家親》入選“唱響中國”,在兩岸唱紅。
故事二
媽祖義工阿爐
“以前村里打牌、玩麻將,賭博風氣盛行;如今不同了,大家沒事都來媽祖閣,想看書的可進二樓農家書屋,想健身的可進健身中心,想跳舞的去激情廣場。”秀嶼區東莊鎮馬廠村村支書說,村里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讓老人、婦女和兒童都能找到自己的愛好和樂趣,“這種改變,得歸功于阿爐”。
阿爐,是村民詹金爐。60歲那年,詹金爐把在外經營的生意交給兒子,回鄉當起媽祖義工,在村里建了媽祖閣,成立了媽祖交流中心,
辦起農家書屋,成立媽祖義工隊,建起媽祖生態園,美名遠播。
記者在阿爐的農家書屋看到,內有藏書5000余冊,可供60位讀者同時閱讀。里面還添置了4部電腦、1臺電視、1部音響和DVD,方便少年兒童、中青年、老年人等各種人群上網觀看新聞,查閱材料。
“書屋已成為村里人最愛去的地方。”農家書屋管理員說,去年來借閱圖書和閱讀報刊的達5000多人次。
馬廠村年輕人大多在外經商,留守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詹金爐先后辦起了老人活動中心、健身激情廣場和兒童假期補習班,并開設媽祖大學堂,以媽祖文化“立德、行善、大愛”為核心,編寫“感恩·孝敬篇”“為人之道篇”“家庭婚姻篇”等教材,親自上臺講授。
自從成立媽祖文化交流中心之后,詹金爐積極參加兩岸民間基層互動交流。在他的影響下,全市幾百家媽祖宮廟相繼成立媽祖義工隊,開展扶貧濟困、豐富社區文化等活動。
“當媽祖義工,樂在其中。”詹金爐說。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1-16傳遞依法管網正能量
- 2015-01-15八閩好家風傳遞正能量 網友點贊八閩家庭文化藝術節
- 2015-01-14三明中級人民法院碩士志愿服務團傳遞司法正能量
- 2015-01-14出國游記得帶上“正能量”
- 2015-01-13建甌:鼓勵更多人參與心理援助 匯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