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南寧飛往曼谷的泰國航班上,機上一男性空乘服務人員突發腹部左后方絞痛,此時一位年過五旬的中國阿姨表示有從醫經驗,現場把脈后以自帶的藥膏為空少進行指壓按摩,成功緩解其痛苦,獲得廣泛好評。(12月27日,騰訊網)
這個萬米高空主動救人的中國阿姨,是柳州市人民醫院的退休醫生,本打算出門旅游,踏上飛機便顯露了老本行,未出國門,助人美名便廣為流傳,成為中國游客“正能量”的代表。
也許對于瞿醫生老說,這只是微乎及微的一件小事,而這次的與眾不同,在于“中國游客”與“泰國航班”的敏感字眼。在近期的新聞播報中,中國游客屢屢被負面評價,甚至被多國警告,被個別場所拒絕入內,尤其在泰國近乎成了鬧事的代名詞,一時間,中國游客被推到風口浪尖,貼上了“沒素質”的標簽。
那么,中國游客真的都是或者大部分是“沒素質”的麼,歸結起來,引起當地不滿的國人做法基本為:喧嘩吵鬧,不講衛生,隨地吐痰,不懂禮儀,尤其是國人的大嗓門,在歐洲等國家是出了名的響亮。而其實大嗓門的“民風”很多時候是先天形成的,幾千年農耕文明,櫛風沐雨奮斗前行,大聲說話,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是積淀深厚的習俗。而聲如洪鐘、振聾發聵則都是形容聲音嘹亮的褒義詞,側面表示了該人的正直良善。歐洲人享受私人空間和安靜的環境,而在中國熱鬧的氣氛更能顯示出對客人的友好,正是在這種“無意識”與文化差異中,引發了對中國人的諸多不滿。
其實,中國的對外投資、出境游客越來越多,給當地都帶來了巨大的實惠,更是助推了經濟增長,所以,絕大部分國家都還是很希望也歡迎中國游客的。當然,這并不是為自己開脫,確實存在個別國人做法欠妥。為此,中國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協會及各專業協會面向全行業發出倡議,倡導游客文明旅游,尊重旅游地風俗習慣,自覺抵制不健康、不文明的旅游消費,加強細節教育,潛移默化中改變不良習慣,多多像瞿醫生那樣宣傳正能量,才能度過開心的旅程,也彰顯了文化大國的素質水平。(平語)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