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片
媽祖,原名林默,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廿三出生在湄洲島,自幼聰穎靈悟,成人后識天文、懂醫(yī)理,相傳可“乘席渡海”,能“言人休咎”;又急公好義,助人為樂,深受當地群眾的愛戴和崇敬。北宋雍熙四年(987年)農歷九月初九,28歲的媽祖羽化升天。后人感其恩、念其德,就在湄洲島建廟供奉。
媽祖文化是由媽祖信仰演變而成的,肇于宋、成于元、興于明、盛于清、繁榮于近現代。崇尚立德、行善、大愛,是媽祖文化的特征。媽祖信仰通過歷代先民“借船出海”,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故事一
有感而歌“一家親”
“一個大門分兩扇,進進出出一家人;一道海峽連兩岸,世世代代一條根;無論家里無論家外,血濃于水情意深;無論此岸無論彼岸,同宗同祖中華魂;兩岸一家親,中華心連心”……
這是獲得國家“五個一”工程獎的歌曲《兩岸一家親》的歌詞,作者是湄洲島管委會原主任、現任莆田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唐炳椿。
唐炳椿在湄洲島工作十幾年間,親身經歷的幾個事件讓他至今感動。有一次,去臺中大甲鎮(zhèn)瀾宮參訪,因單獨走訪迷了路,一個臺胞見他身穿媽祖字樣的衣服,就用機車把他送到住地,說:“都是媽祖信眾,幫忙是應該的。”還有一次,一艘臺灣漁船在湄洲島附近擱淺,他率島上漁民前去救援,臺胞要給酬金,沒一個漁民肯收,說是一家人、不需答謝……
親身的經歷,給唐炳椿帶來了心靈感悟,也激起他寫歌的欲望。2010年10月,他寫下《兩岸一家親》,特意將同宗同祖、同文同種、中華魂、骨肉同胞、炎黃子孫等具有中華民族特征的詞組選入歌詞中。唐炳椿說,想通過歌聲喚起兩岸同胞堅守民族文化、重建身份認同、共筑精神家園,弘揚中華文化。
寫好歌詞,恰巧臺灣歌手彭立到湄洲祖廟進香,回去之后就譜了曲并親自演唱。次年,這首由兩岸聯手創(chuàng)作的《兩岸一家親》入選“唱響中國”,在兩岸唱紅。
故事二
媽祖義工阿爐
“以前村里打牌、玩麻將,賭博風氣盛行;如今不同了,大家沒事都來媽祖閣,想看書的可進二樓農家書屋,想健身的可進健身中心,想跳舞的去激情廣場。”秀嶼區(qū)東莊鎮(zhèn)馬廠村村支書說,村里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讓老人、婦女和兒童都能找到自己的愛好和樂趣,“這種改變,得歸功于阿爐”。
阿爐,是村民詹金爐。60歲那年,詹金爐把在外經營的生意交給兒子,回鄉(xiāng)當起媽祖義工,在村里建了媽祖閣,成立了媽祖交流中心,
辦起農家書屋,成立媽祖義工隊,建起媽祖生態(tài)園,美名遠播。
記者在阿爐的農家書屋看到,內有藏書5000余冊,可供60位讀者同時閱讀。里面還添置了4部電腦、1臺電視、1部音響和DVD,方便少年兒童、中青年、老年人等各種人群上網觀看新聞,查閱材料。
“書屋已成為村里人最愛去的地方。”農家書屋管理員說,去年來借閱圖書和閱讀報刊的達5000多人次。
馬廠村年輕人大多在外經商,留守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詹金爐先后辦起了老人活動中心、健身激情廣場和兒童假期補習班,并開設媽祖大學堂,以媽祖文化“立德、行善、大愛”為核心,編寫“感恩·孝敬篇”“為人之道篇”“家庭婚姻篇”等教材,親自上臺講授。
自從成立媽祖文化交流中心之后,詹金爐積極參加兩岸民間基層互動交流。在他的影響下,全市幾百家媽祖宮廟相繼成立媽祖義工隊,開展扶貧濟困、豐富社區(qū)文化等活動。
“當媽祖義工,樂在其中。”詹金爐說。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1-16傳遞依法管網正能量
- 2015-01-15八閩好家風傳遞正能量 網友點贊八閩家庭文化藝術節(jié)
- 2015-01-14三明中級人民法院碩士志愿服務團傳遞司法正能量
- 2015-01-14出國游記得帶上“正能量”
- 2015-01-13建甌:鼓勵更多人參與心理援助 匯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