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后街新貌
題記
東南網1月2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麗明) 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記憶保存最完整、最豐富的地區。它們不僅是一個地區、一座城市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最好見證,也是人們的精神家園,它們既體現出歷史價值,也構成了今天的現實生活。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復興,不僅是保護我們的歷史,也是復興我們的今天和明天。
走過三坊七巷,看一城千古繁華。
福州的三坊七巷,一直是千年古城閩都最有文化氣息的地方,至今保留了大量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筑。這里深宅云集、大院比肩,鼎盛時多達千余座。其基本格局自晉代發軔,于唐五代形成,至明清鼎盛,是“中國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明清古建筑博物館”。三坊七巷博大精深、沉潛沖和的特質,構成了閩都文化的底蘊與核心,展示著福州城市的個性和魅力,是福州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最重要標志和福州城市的文脈所在。
今天,在這里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坊巷里曲線優美的馬鞍墻,流暢的鵲尾翹角,精雕細琢的斗拱月梁……透過歷史的煙云,回望千年文脈,曾經是碩儒雅士、廉吏名臣集居的三坊七巷,不僅是家族血脈傳承的不朽見證,更是多少人文學者、藝術家念茲在茲的精神原鄉。
然而,在城市化進程高歌猛進的今天,如何充分發掘三坊七巷歷史文化精髓,展示福州本土文化魅力?如何把握好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商業開發的平衡?如何注重傳統與現代元素的結合,保持街區的活力和可持續發展?這一系列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至今環繞著這片街區的一坊一巷。
A
設立社區博物館 老街煥發新活力
“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100多年前清末詩人王國瑞的詩句生動地展現了三坊七巷南北中軸線南后街的文氣鼎盛與商業熙攘。舊時三坊七巷內居住人群主要以仕宦名門書香門第為主,600多米長的南后街應運而生,成為一條文化商業街,有筆墨莊、裱褙店、文物古董店、花燈店等。隨著三坊七巷的文化式微和歷史滄桑,社區里的居住人群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南后街也一度成為各種小商品和喪葬用品的聚集地。
2007年,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程正式啟動,經過5年多努力,共投入資金40億元,基本完成南后街、光祿坊沿線文保、歷史建筑的保護修復和更新建設以及澳門西風貌協調區建設。如今,三坊七巷站在新的起點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文化產業迅猛發展,文化旅游生機勃勃。目前,入駐三坊七巷的文化企業有160多家,逐步成為帶動福州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2011年8月,由國家文物局通過評審的全國首座社區博物館落戶福州三坊七巷。這種新型的博物館展陳方式將城市歷史記憶和文化遺產結合起來,以活態的方式傳承文化。三坊七巷社區博物館正是立足這一基礎,以良好的區位資源優勢,將包括壽山石、脫胎漆器、木雕、金絲楠木和紅木古典家具等一批福建工藝美術行業的優秀代表吸引入駐,以開放展覽的形式將城市記憶與當代文化工藝相結合,也契合了三坊七巷歷史街區中的雅士文化特色,讓歷史街區活起來。
B
走進千年古坊巷 享受都市慢生活
“縱觀歷史,三坊七巷街區主要社會功能以居住為主。坊巷里院落的明暗幽靜,與中軸線熙熙攘攘的南后街正好形成了一靜一動兩種社區生活形態。前者是三坊七巷核心名人文化的主要承載地和彰顯地,后者是三坊七巷商業民俗文化的集中地。這樣的城市生活肌理在今天應該得到完整傳承。現在的三坊七巷要嫁接現代生活符號,讓人們在感受福州濃濃的人文歷史的同時,也享受到新的城市慢生活方式,激發街區文化歷史價值和商業價值。”三坊七巷保護和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謝謙華告訴記者。
從發展福州城市文化的定位來看,三坊七巷不僅僅是歷史文化街區和旅游名勝,還承載著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全國生態(社區)博物館建設示范點、閩臺(福州)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多個文化產業發展新標桿的功能。更重要的是,由于三坊七巷街區內及周邊居住群體和消費人群結構已發生了質的改變,客觀上要求街區要提供多種業態來滿足社會服務功能。街區內活動的人群也不僅僅以原住居民為主,還有游客、在附近城市商圈工作人群。按“文坊、商街、雜邊”業態規劃,三坊七巷建設管理者充分聽取專家意見,聘請專業策劃公司對三坊七巷業態進行規劃,將南后街定位為文化商業街,不僅滿足現代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需求,也是對福州東街口商圈的有效補充。所以,南后街不僅引進原汁原味的福州民俗小吃、非遺文化傳承工藝產品等老字號來凸顯福州文化元素,還配合“名人文化”需要規劃好文化類消費項目和反映福州生活形態的活態文化項目。在此基礎上,南后街還以開放包容的姿態適當引進港澳臺乃至國際知名品牌入駐,讓閩都文化元素和時尚潮流休閑元素有機糅合,做到——南后古街:琳瑯滿目各領風騷;文坊儒巷:古意盎然文風撲面。
C
傳承閩都老底蘊 展現文化活態性
“三坊七巷一直秉持文化傳承的活態性與現今城市生活肌理相配套性,打造福州文化窗口,與時俱進發展文化項目,讓古老街區展現新光彩。”謝謙華介紹說,目前南后街沿街上有壽山石雕刻藝術館、福建省非遺文化博覽苑、海峽民間藝術館、嚴復翰墨館、三坊七巷美術館、南后街展覽館、福來茶館(福州首批非遺項目傳承示范基地)等文化展示點,還有米家船裱褙、青蓮閣裱褙、聚成堂書齋等老字號政府文化扶持業態;坊巷內還有名人故居展館、展示閩地海洋文化的福船文化館、漆藝館等30多處文化展館和文化交流中心,文化業態已達到街區整體空間的54%。
2012年以來,三坊七巷借助創建國家級5A級旅游景區的契機,再次提升街區品質,補充完善5A級旅游景區配套服務,發展旅游產業鏈。三坊七巷在不斷增加文化業態的同時,也引進符合街區定位要求的民宿、主題藝術客棧、知名休閑餐飲以及以三坊七巷為主題的旅游衍生品開發經營等項目,提升街區休閑品位。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個集城市中心市民生活居住、文化遺產保護、旅游休閑窗口、文化產業發展的綜合性大型社區,今后街區要全面提升休閑文化項目,打造安泰河河沿休閑帶,增加休閑娛樂項目,研發原創旅游紀念衍生品,使三坊七巷不僅僅是福州的燙金名片,更要成為福州的城市會客廳。”謝謙華表示,今后三坊七巷將加大福州傳統文化推廣力度,扶持傳統手工藝,為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展示平臺;把傳統文化與時尚元素相結合,使年輕人更易接受;多安排寓教于樂的互動環節,讓外來游客感受到三坊七巷的好客之情,并深刻感受到福州傳統文化的魅力。
?
義務導游曾世康:
激揚坊巷風情
曾世康的講解總能吸引許多游客。
東南網1月2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雙偉)“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
紅帽子,紅馬甲,繪聲繪色的講解,你很難不被眼前老曾的激情所感染。
和往常一樣,周六下午2點,60歲的曾世康來到三坊七巷。于游客,這里只是一處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街區。而對于他,則是一生的記憶和精神的家園,這里承載著他和家族綿遠的記憶。所以退休后的老曾選擇每周來到這里,當一名義務導游,向游客分享流淌在他心中的坊巷風情。
曾世康是土生土長的福州人,家住安民巷的曾氏故居,祖先在明代搬入三坊七巷,到他已經是第11代了。曾世康從小在這里長大,閩山巷的社火、南后街的燈會書市、水榭戲臺的評話伬唱、花倉前的花市都是他兒時的美好回憶。在三坊七巷崇文重教的氛圍中,他從小下就一手好圍棋。當年大書法家沈覲壽住在宮巷,因為與他家公子同窗,曾世康因此也有幸跟老人家習書臨帖。曾世康的父親是當時城內出名的裁縫,常有吉普車載著老人去體工大隊為運動員量制衣服,當年世界羽毛球冠軍湯仙虎的運動服就是由老人親手做的。安民巷這幢4000多平方米的曾氏大宅,流淌著他童年歡樂嬉戲的時光、中年相濡以沫的歲月、老年兒孫繞膝的溫情……
聽評話、看閩劇、觀花燈,把這些前塵往事加入解說中,誰還能有老曾的深情如許呢!融歷史、文化、建筑、民俗、傳說、掌故于一體,來者既可欣賞到建筑的精美,又可了解福州千年古都的歷史底蘊,三坊七巷的風土人情因而在他抑揚頓挫的講述中,遠去的歷史漸漸變得鮮活起來。
早在1992年,福州開始舊城改造,很多人慕名前來游覽,只要有時間,曾世康就向游客介紹三坊七巷。也就是從那時開始,老曾拼命“充電”,閱讀大量資料,找專家請教,到南仙茶湯、于山攀講館等傳播福州傳統文化的“沙龍”學習交流……現在,他收藏有1992年至今本地媒體關于三坊七巷的所有報道,三大本厚厚的剪報本,記載了三坊七巷保護和改造的前世今生。2010年,三坊七巷管委會面向社會公開招募講解員志愿者,老曾聞訊立即報名。愛學習、博采眾長的曾世康漸漸成了三坊七巷的“民俗專家”,成為坊巷間一道流動的風景線。
“我們太幸運了!”福州高級英語導游李榮在博客中寫道。去年大年初二,他帶的美國華裔旅游團,在游客眾多、所有導游都已上崗情況下,三坊七巷旅游部安排曾世康當他們的導游,不想卻收獲了意外的驚喜。他說:“原住民、民俗專家、家住安民巷、從小看閩劇、聽評話長大的曾老先生,帶我們走了一趟精彩的歷史人文之旅!”
???漆畫藝術家湯志義:
追懷遠去歷史
東南網1月2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麗明記者走進文儒坊湯志義漆畫館,撲入眼中的便是一幅巨大的漆畫:金色池塘中,數支枯萎的蓮蓬兀然獨立。這是湯志義的著名漆畫作品《蓮蓬》,雖然荷枯蓮斷,但蓮子落地生命涅槃,象征著古老的坊巷在歷經歲月的滄桑后煥發出勃勃生機。
福州是湯志義的第二故鄉,見證了他求學成長與藝術創作的日臻成熟;而三坊七巷更是被他視為藝術與精神的原鄉。
2010年,他受邀為上海世博會福建館貴賓廳創作漆畫《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全圖》。當時他手中只有一張19世紀三坊七巷老照片。為了還原三坊七巷的獨特建筑風貌,湯志義查找了許多資料,并連續多日到三坊七巷寫生,向世代居住在坊巷的原住民求教。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他依然選擇用天然大漆做顏料。在他看來,大漆有著溫潤的光澤、優雅瑰麗的色彩,年代越久遠越顯現出高貴的氣質。“要用最好的材料再現百年老福州的特殊風韻,讓這幅作品經得起時間考驗,和三坊七巷一樣歷久彌新。”
“傳統文化的復興,除了建筑物本身的重建和修復外,更重要的是作為傳統文化內在核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湯志義說,從宋代開始,福州就逐漸成為中國漆藝重鎮,更是中國現代漆畫發源地。近年來,福州漆藝再放異彩,涌現出一批富有前瞻性和開創性思維模式的漆藝、漆畫群體,他們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的現代藝術有機地融合,將福州的漆藝、漆畫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作為這個藝術家群體的一分子,湯志義一直致力于福州傳統漆藝與現代漆畫藝術的研究和創作,漆畫作品《漁舟飄至》于2004年12月榮獲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金獎。最近在廈門復文美術館,湯志義舉辦了個展,再次引起國內外漆畫界的廣泛關注,而其中的三坊七巷系列作品引來如潮好評。
自詡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追隨者與分享者”的湯志義,希望漆畫館能作為文化因子融入三坊七巷:蘊含其中的不僅是一種獨特的審美發現,更是對一種遠去歷史的追懷。
???? 文化學者王崗峰
????
外地游客總喜歡到“第一家茉莉花茶”品嘗正宗的福州茉莉花茶。
東南網1月2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雙偉 攝)“2007年以來,三坊七巷歷史街區得到了整體保護和修復,里坊格局的建筑肌理已然得到了較好的傳承。2009年,福州三坊七巷以最高公眾票數入選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也成為福州人引以為豪的城市名片。”
這是文化學者、福建師大教授王崗峰對三坊七巷的評價。多年來,王崗峰致力于三坊七巷歷史與文化的研究與開掘,先后出版了《文化明珠三坊七巷》等專著。他認為,三坊七巷在首屆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中脫穎而出,不僅在于它有“明清建筑博物館”“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等美譽,更重要的是其蘊涵厚重的歷史文化,中國近代史上每一波瀾壯闊的篇章里,都可見到三坊七巷人物的名字,他們在其中或為執牛耳者,或為弄潮兒,引領著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陳衍的名詩“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充分說明了三坊七巷的生活環境,特別是文化環境。
三坊七巷是福州精英文化的象征,是閩都精神的凝聚地。然而,王崗峰教授也論及,“令人遺憾的是,三坊七巷對精英文化的挖掘還有待時日。如今鳳池書院的林星章進士故居成了古家具展覽館,出自世代翰林之家的進士葉在琦的故居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為此,他建議應把展覽館移到非名人故居,名人故居展示內容應與名人有關。要盡可能依照《三坊七巷宣言》“尊重并保護其原生態建筑風格,從而保證城市文化的真實性、多樣性、完整性與可持續性”,把歷史上尤其明、清原生態建筑風格和當時生活原貌、風俗盡可能還原、統一起來,讓游客在游覽過程中觸摸到古都的歷史文脈。
歷史永遠是根,文化永遠是魂。只有把對文化的挖掘和彰顯放到突出的位置,街區的保護修復、開發建設、繁榮復興才具有真正的價值。“三坊七巷文化價值的開發效益遠遠高于當前的經濟價值,而且會持續增值。應以展示自身文化及社會貢獻為己任,以最高的文化價值,為整個福州、福建謀取最高的經濟效益。”王崗峰說。
?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1-14福州三坊七巷海絲遺址又有新發現 神秘遺址出土
- 2014-10-24福州三坊七巷將迎來5A景區驗收 進入最后沖刺階段
- 2014-10-08三坊七巷偶遇漢服"萌娃" 網友:心都酥了 好想抱走
- 2014-09-30“祖國在心中、夢想伴我行”省直機關書畫展在三坊七巷舉行
- 2014-09-15福建增6個廉政教育基地 含三坊七巷歷史人物勤廉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