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24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李貴榮 康澤輝 文/圖)馬年的腳步,正“噠噠”遠去。老張的眉頭,一直緊皺著——他馬年創作百馬的心愿,仍沒有著落。他說,要是羊年春節,百匹馬兒齊聚奔騰,那該多喜慶啊。
龍巖市上杭縣溪口馬燈傳承人張仰存,苦苦堅守,使得溪口馬燈重生并得以傳承,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慶表演,喚醒沉寂四十年民俗
老張的家,在溪口鎮大厚村。溪口馬燈的傳統民俗,正是在他手上恢復起來的。老張雖是土生土長的溪口人,但1998年以前,他從來沒有看過“走馬燈”。
作為溪口流傳了近兩百年歷史的傳統民俗,“走馬燈”曾一度消失了四十年。老張說,“走馬燈”能夠恢復,得益于建國五十周年慶。
當時老張還是溪口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縣里要求每個鄉鎮出一個國慶“特色”節目。
老張查詢史料,才得知溪口有“走馬燈”的舊習俗。“馬是什么樣?”“怎么演?”老張從連環畫上“偷來”馬,依照“馬頭”做馬燈。表演則由孩童套馬身,扯起馬韁,揚起馬鞭。只要有四個人以上,就能“走起來”。
2010年,溪口馬燈被列入龍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春節前夕,溪口馬燈表演還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播出。
做百匹馬,老張還找到接班人
三年前,老張退休了,但他沒有停下來,一直為馬燈傳承事業奔波。
起初,馬燈用的馬兒都是用尼龍布做的,不耐用。如今,“用竹篾,做馬的‘框架’。”這要花去老張兩天半的時間。
而做成一匹馬,最快也要4天時間。做馬兒不但費時費力,還是個花錢的活。老張算了一筆賬,一匹馬的成本要200多元。
今年馬年,老張許了個愿望:做一百匹馬兒,“羊年春節,百匹馬兒‘奔跑’游街,多喜慶”。不過,老張自費花了三萬多元,也才做了58匹馬。
但是老張還是倍感欣慰,因為,許多鄉鎮請他前去做馬,馬燈民俗開始在附近的鄉鎮流傳恢復。
而且,老張找到了接班人——孫兒張弘。已經上初中的張弘說:“爺爺老了,我會接著做下去。”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2-24除夕放假 文化傳承之美
- 2014-12-16銘記歷史點滴 傳承民族記憶
- 2014-12-11七旬師傅修表57年 想趁還干得動收徒弟傳承手藝
- 2014-12-02石獅:“閩南風”活動進校園 傳承閩南傳統文化
- 2014-11-27區實小:太極進校園 傳承文化健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