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2月2日訊 (通訊員 王冰冰)閩南童謠比賽、校園南音活動、開設燈謎課程、設立閩南文化展館……近年來,頗具閩南文化特色的活動在石獅市校園里興起。這股“閩味風”吹遍了石獅,吹進了學生們的心里,伴隨著他們的成長,在歲月生根發芽。
閩南童謠傳唱校園
“大家聽我唱小調,清潔衛生真重要,指甲常剪臉常洗……要做一個好寶寶”,兒音朗朗、曲調輕快的閩南童謠比賽11月19日下午在寶蓋中心幼兒園如火如荼開展。清脆響亮的童音,繪聲繪色的表演,不禁令人沉醉于這場濃厚的“閩味風”。當天下午,在場的家長看著臺上可愛的孩子們用稚嫩的童聲唱著《清潔歌》、《天黑黑》、《討海人》等精彩的節目,大膽、投入是孩子們表演時的寫照,臺下的家長個個豎起大拇指,對這樣的活動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據了解,此次閩南童謠比賽旨在讓孩子們從小養成講閩南語的習慣。通過這次舉行的閩南童謠比賽,不少校內老師紛紛表示日后也會在課堂上開展“唱童謠、學童謠、編童謠、畫童謠、演童謠”的相關活動,用于加深未成年人對閩南文化的認識以及對本土文化的認知。
“現在的孩子已經不大會說閩南話,通過這樣的活動喚起孩子們對家鄉語言的喜愛。如今,孩子們進園講普通話的頻率較高,對于閩南方言會比較生疏,而閩南語作為本地語言不能丟掉。”寶蓋中心幼兒園負責人表示。
文化童年樂趣多
“直入花園是花味香,直入酒店都面于帶紅……”在蚶江蓮埭小學,每周六下午都傳來悠揚的南音。如今在石獅的各個小學,學南音、做閩菜、唱童謠的活動氛圍都相當濃郁。其中,蚶江蓮埭小學將南音進校園的“傳說”變成了現實,在蚶江蓮埭小學,南音成了學生的選修課程。在每周六下午,從一年級至六年級輪流學習南音,不僅如此,學校還聘請專業南音指導員,讓學生擁有專門的課程指導教學。
“本土文化與校園生活相融”的現象同樣也出現在了古洋小學。在古洋小學,一偌大的閩南文化館坐落在古洋校園內,通過成立專門的“小導游團”,帶領入校參觀的人士一覽校園文化。據了解,這群“小導游團”既熟知閩南文化,還能流利地說出閩南傳統文化習俗、閩南小吃、南音等。
了解本土文化,并將“獅城之音”響徹外界——這是大侖中心小學的辦學理念。幾年來,大侖小學便把南音、閩南童謠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通過科學的教學指導、人才篩選,多次組織南音優秀學生到各個地方去比賽。據悉,大侖中心小學學生“小小南音手”林志達便多次獲獎,還曾前往電視臺一展南音技巧。此外,大侖中心小學還將閩南小吃融入課堂,指導學生如何做地道的本土佳肴。
“打造濃厚文化氛圍,讓文化伴隨學生左右”是蚶江第二中心小學的主旨。校園內大樓的每個走廊上都掛有《論語》、《弟子規》、《三字經》等啟蒙展示板。據介紹,在每天早上晨讀過程中,學校把這些啟蒙知識融入了各年級的早讀課程里。
“校園閩味風”亦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今年,向陽花開藝術團開展了三次大型的閩南文化巡演,將古箏、南音、閩南童謠,以舞蹈及音樂的形式,為大眾上演“閩南文化大餐”。
每個孩子都是文化小使者
“閩南文化的傳承要更注重推廣,讓學生從小開始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學習,培養學生既注重孝道感恩也重視地方文化的傳承。”這是石獅市很多學校的統一看法。
如果說校園是閩南文化傳播的“航線起點”,那么在這一“航線”中作為“推廣員”的責任便落到了各個學校挑選出來的小記者們身上了。如《石獅日報》的小記者團作為傳播閩南文化的“使者”,在“進永春”、“感永寧”等活動中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通過近距離地感受閩南文化魅力、增加對閩南文化新認識,激發了小記者對閩南文化的無限熱愛。“我們既是閩南文化的感受者,同時也是記錄者。參加小記者團近一年時間,我的感觸很深刻,原來我對自己的家鄉還有這么多不了解的地方。”小記者楊妮說。
石獅市文化館負責人說:“傳承要從‘娃娃’抓起,要讓孩子們從小在心里有喜歡家鄉的文化。現今,部分閩南特色文化面臨‘斷層’的情況。因此,保護閩南文化要重視文化的推廣,以及讓孩子們從小便認識到學習閩南文化的重要性。”(石獅市委文明辦供稿)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