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景
好奇于這家店的口碑,攝制組走進了廚房。
當看到黃財成和兒子黃志峰,兩個各200多斤的重量級男人,正用盡力氣一遍又一遍,用刀背反復揙打著大塊大塊的牛肉時,大家都驚呆了,“那可真正是‘牛人’呀。”攝制組當場敲定,要的就是這個感覺!事實證明,這畫面最終也成了他們泉州此行最滿意的鏡頭。
鏡頭下的那口瓷缸看起來特別古樸,特別是導演們得知,這口缸用了幾十年,是兩代人堅守的祖業(yè)時,又是一陣贊嘆。
黃財成告訴導演們,家里這門手藝始于清宣統(tǒng)二年,他繼承這門祖?zhèn)魇炙嚕延?0多年了。每天清晨五六點,就得來店里制作、抓打、攪拌牛肉,堅持純手工制作,他說,雖然費時費力,但這樣能保持牛肉羹原始原汁的味道。他很欣慰,兒子黃志峰雖然年輕,卻愿意繼承這份傳統(tǒng),如今陪他一起經(jīng)營牛排館,是個很得力的好手。
尋根
黃財成的牛排館在泉州并非一枝獨秀。牛肉羹、牛排、牛雜湯、牛鞭湯等各色有關牛肉的小吃在泉州可謂是遍地開花,僅市區(qū)就有兩三百家店,百年以上的老字號不乏其例,要說牛肉烹制具體哪里水準最高,泉州得票頗高。
但在中國南方地區(qū),曾經(jīng)傳統(tǒng)農(nóng)耕社會時,耕牛是一個家庭最重要的農(nóng)業(yè)工具,人們對其充滿敬意,一般是不吃牛肉的,為什么泉州人獨愛吃牛肉呢?有這樣的一個說法,這與“海絲”文化息息相關。
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顧問、泉州海交館名譽館長王連茂說,宋元時期,當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泉州的貿易往來進行得如火如荼時,各種宗教文化、飲食文化和民俗風情也隨著漂洋過海來到泉州。其中,信奉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三餐飲食都離不開牛肉,牛排、牛肉羹及咖喱等牛肉小吃的配方也隨之傳播開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漸漸演變成一種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吃。這也說明了為什么口味清淡的泉州人,卻在烹制牛肉湯時格外注重香料等調配料的應用。
事實上,看似簡單的牛肉小吃,與“海絲”的關系至今都未斷過。就說黃財成家,祖輩最早擺牛肉攤時,所使用的香料就是其到東南亞打拼的親戚帶回來的,沒想到當初嘗試將這種海外香料加在牛肉里,深得好評。黃家至今仍保留著這份傳統(tǒng)配方,所使用的10多種中草藥香料,依舊堅持從東南亞購進。
如今,黃家將祖?zhèn)髋浞浇Y合多年改進,成立了飲食公司,也搞起了品牌運作,有多個商家加盟。黃志峰的堂哥黃智裕說,拓展這份家族事業(yè),并不只是為了盈利,他們希望,家里的牛排館作為泉州傳統(tǒng)小吃的代表,能讓更多人看到傳統(tǒng)的復興,借由這樣一個窗口,能讓更多外來的游客了解泉州豐富的“海絲”文化。
下期預告
海絲故事13:一座橋
著名的“海絲”遺址安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2006年夏天,防抗臺風“鳳凰”時這里發(fā)生了驚險的一幕:又黑又臭的水流孳生了大量的水葫蘆,幾乎可以使一個成年人站在水面上不會摔倒。萬一臺風刮得更猛,水葫蘆的“盤根錯節(jié)”將古橋掀翻怎么辦?且看下篇。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8-14泉州9月底文萊辦展秀“海絲” “鄭和船隊”將亮相
- 2014-08-08泉州十大“海絲故事”:萬里奔波 尋回奇楠沉香
- 2014-08-04友好往來千年綿延 泉州文萊年內將合辦海絲展覽
- 2014-07-23300年專注“海絲舶來品” 永春獲稱“中國香都”
- 2014-06-09商賈如流福州城—尋訪福州“海絲”老地名(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