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6月30日訊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想要“吃海”,好的漁網必不可少,織漁網一度成為沿海漁村處處可見的場景。然而,時至今日,漁民紛紛轉行,這樣的場景已很難得一見,織漁網的手藝,也僅存于老一輩人手中,面臨失傳的境地。
昨日,記者在長樂市傳統漁鎮梅花鎮找到了幾位老手藝人,他們巧手依舊,織出的一張張手工漁網,印證了他們那個時代特有的記憶。
如今手工織漁網的多是老婦人
在梅花鎮梅城村,72歲的許歞燕正認真地織網。只見她左手拿小竹片(俗稱“棋”),右手執梭,一雙巧手行云流水般地在網繩和“棋”之間穿來穿去,下手又快又準,動作十分嫻熟,一目目、一行行漁網就在她的巧手中織成。
隔壁85歲的陳漳蓮老奶奶也在家門口裝漁網線(當地人稱“起梭”)。陳奶奶告訴記者,閑來無事時,她就幫鄰居裝裝網線,打發時間的同時也借機活動活動筋骨。
許歞燕說,以前家家打漁,男人們出海,女人們就在家織網或者補網。后來很多人放下漁網轉行,漸漸地家家織漁網的場景就看不到了,只有一些老婦人還常常撿起工具來織漁網。
“這是建筑施工中用的安全網,比較簡單,不用換花樣,只要按照要求織夠規定的行數和目數就行。”許歞燕說,自己年齡大了,眼力不好,復雜的漁網沒法織,就接了織安全網的活,利用閑暇時間慢慢織。
一張漁網十幾種編織方法
53歲的周新官是梅花鎮梅北村的一個漁網加工專業戶,從事漁網加工30多年。他說,以前梅花鎮漁業發達,很多人都會織漁網,后來梅花鎮漁港少了,捕魚船也少了,他的作坊只能向外發展。如今,他的訂單多來自海南,定制網一個約900公斤,分片分段織好后再連起來,每人每天大約織5000結,10多人要織一個多月才能完成。
“織漁網就跟織毛衣似的,也需要變換花樣。你看,這個叫‘至’,需要把兩目并作一目,這里按要求要9行一收,不能多也不能少。另外,目的大小靠‘棋’來調整,織漁網要添減目、換花樣,所以只能靠手工織。”周新官指著漁網說,漁網的編織方法有打結法、絞拈法和經編法等10多種。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31遠去的鄉村手藝人
- 2013-10-24木匠手藝傳七代 如果年輕人愿學他傾囊相授
- 2013-10-23福州23年夫妻毛線店門客盈盈 邊賣毛線邊教手藝
- 2013-10-23福州彈棉店煥發青春 彈棉匠想找人繼承手藝
- 2013-08-28泉港北管老藝人擔心手藝失傳 免費教孩子吹拉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