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26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陳麗娟 吳月芳)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通知。這意味著,今后,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有了綱領性的政策指導意見。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期從2011年至2025年,分三個階段實施,保護范圍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核心區——現今泉州、漳州、廈門三市的行政區。《規劃》選擇了53個區域作為進行閩南文化整體性保護的重點區域,包括泉州市鯉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漳州市薌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廈門市思明區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等3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區域,以及12處歷史文化名鎮(村)、古村落保護區域,9處民間信俗保護區域,8處民俗保護區域,2處傳統戲劇保護區域,5處傳統技藝保護區域,3處傳統體育、游藝保護區域,5處傳統音樂、曲藝、舞蹈保護區域,1處傳統美術保護區域,5處閩南文化遺產保護展示區域、點。
泉州市委、市政府已將所屬20個重點區域的保護規劃列入2014年為民辦實事項目,并在閩南三市率先展開工作,目前正在搜集20個區域內的詳細信息,委托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等啟動編制保護規劃,預計10月31日前,重點區域規劃將完成。
將開展非遺調查并公開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保護范圍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核心區,所保護的核心對象為其劃定區域范圍內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及代表性傳承人。
根據《規劃》,福建省將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四級名錄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字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將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記錄,建設數據庫,并對外公開。
三市建綜合性非遺展館
明年年底,閩南三市將重點做好6項工作:采取措施及時搶救一批瀕危項目;三市都將舉辦傳承人培訓班,指導、規范125個傳習中心;整治53個整體性保護重點區域的周邊環境,修復、保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到明年底前,我省還將建立泉州、漳州、廈門市3個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以及部分市、縣(區)的綜合性展示館,建設閩南傳統音樂、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閩南剪紙3個專題展示館。
設保護區建設專項資金
按照總規,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經費保障將由國家、省、市財政撥款和民間籌集方式解決。國家、省、市財政投入比例為1:1:1。據透露,中央財政每年將給予近2000萬元的投入,省政府也將投入2000萬元,設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專項資金,市里也將有配套資金。
經費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活動、傳承人經費資助、傳習中心活動、對臺對外交流活動、整體性保護區域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數據庫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等。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24福建:生態保護得好,獎 生態保護得差,罰
- 2013-04-07尤溪縣多措并舉全力推進生態保護建設
- 2012-11-08砍一棵樹都要審批---閩江正源頭生態保護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