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縣緣何能評上?】
幾個“千年不變”
作為千年古縣,德化自建縣以來,無論歷史如何變遷,始終有幾個“不變”。
一是地名不變。據(jù)載,“德化”正式命名是在后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取“歸德”之“德”,“鳴琴布化萬民”的“化”,即“以德化民”。此后,古縣“德化”之名,歷代傳承,沿用至今。
二是地域不變。最早德化歸屬福州管轄(注:當(dāng)時的泉州也歸屬福州管轄),后歸屬清源軍(今泉州),清朝年間,因永春縣升格為永春州,成了永春州下轄的縣,最后又歸屬泉州。但德化千年來的地域范圍并沒有受影響。
三自然是陶瓷文化千年傳承不變。參與德化“千年古縣”評審的北大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教授徐寒表示,德化的陶瓷歷史就有幾千年,并且它能夠命名瓷都,這樣的特色,在中國古縣中,是極具鮮明特色的。
陶瓷文化衍生地名文化
德化縣民政局相關(guān)人士介紹,由制陶衍生出的許多地名文化,也成了德化當(dāng)?shù)氐囊淮筘敻弧D壳埃禄硟?nèi)以陶瓷行業(yè)的原料窯爐、制作燒成、產(chǎn)品等相關(guān)而命名的居地遍布。
如觀音岐,原來叫白泥崎,因為這座山蘊藏制瓷原料——高嶺土,明代瓷雕大師何朝宗,利用白泥崎的優(yōu)質(zhì)瓷土,燒制出舉世無雙的瓷觀音,轟動國際瓷壇。后來窯工和瓷民為紀(jì)念他的功績,在碧象巖供奉何朝宗雕塑的觀音像。因此,后人就把白泥崎叫觀音岐。
除了日益強盛的陶瓷文化,德化部分村落仍保留著各種傳統(tǒng)民俗。
例如,在赤水鎮(zhèn)大尖山腳下的許氏村民,每年都會過一個特殊的節(jié)日——食薯節(jié)。原來,以前苦難的村民因難以生存,曾許愿,若退居尖山嶺種甘薯能有活路,世代愿在每年正月初一家家食用甘薯,以謝天恩。后果然飽食無憂。于是他們在每年初一都要食用甘薯,以踐諾言。慢慢地,周圍的村民也紛紛效仿,目的是教育后代憶苦思甜。
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五,德化丁墘大卿宮的“擺大龜”,祈禱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已延續(xù)幾百年,這是德化民間最隆重的典禮之一。
![]() |
![]() |
責(zé)任編輯:卓志沐 |
- 2014-04-23德化一對夫妻相繼患癌癥追蹤 愛心款增至20萬元
- 2014-04-22德化夫妻相繼患癌癥 200多條愛心匯款紛至沓來
- 2014-03-14德化網(wǎng)
- 2014-03-07德化老油坊:手工榨茶油 茶麩餅抵工錢
- 2014-02-27崇仁厚德 化“感動”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