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陳坎嬰和妻子一起在井邊提水。
今起每逢周末,晨報記者將帶您訪古,探尋閩南風土人情。
清晨,桶桶罐罐撞擊著井沿,發出歡快的聲響;黃昏,三三兩兩少年在井旁嬉戲。集美有口千年古井,不僅養育了全村男女老少,也見證了一段段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如今時代變遷,古井衰敗,逐漸成為人們塵封的記憶。不過,它仍活在很多人的心中。
海西晨報記者 張尚初
近日,在后溪蘇營村東側,記者找到了兩口相同樣式的古井,一口是“皇帝井”,石碑上刻著“古唐”二字;另一口是“龍泉井”,石碑上刻著“道光庚子年新建”幾個字。兩井之間有一口半圓形水池,井水溢出后就流到水池里。井口呈六方形,由六塊半米高的巖石嵌合而成。
“皇帝井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村民們每天的生活都是從井邊開始的。”78歲的老人郭盡忠回憶,每天天剛亮,男人們就挑桶提罐地趕到井邊打水,女人們則帶著一家老小的臟衣服,繞著半圓形的水池圍成一圈,一邊洗衣一邊閑聊。
郭老說,井水是從石縫里流出來的,常年涌泉不斷,大旱不涸,甜潤清澈的井水就像母親的乳汁,養育了全村上千口人。“井水冬暖夏涼,這里成了小孩的天堂,脫光衣服就往下跳。”郭老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見證夫婦60余年愛情
日子流水般逝去,當年的孩童如今都已步入耄耋之年。83歲的陳坎嬰每天都會坐在皇帝井邊喝茶、休息。他說,他就像一個孩子,默默聆聽古井訴說著一段段苦樂年華。
他的妻子楊淑珍今年82歲,出生在廈門高崎。10歲那年正值抗戰,母親帶著她逃到集美。幾年后,她在逃往后溪的途中與母親走散。幸好,當地一對做生意的夫婦收養了她。后來,她就與蘇營村的陳坎嬰結了婚。
去年4月,楊淑珍突然中風,右手和右腿癱瘓。陳坎嬰照顧著妻子,喂食、擦洗,無微不至。陳坎嬰傷感地說,這幾年,家家戶戶都用起了自來水和洗衣機,古井邊上變得安靜了。可是,他仍習慣用輪椅推著妻子到井邊上散心,“我們在一起60余年啦!”
唐宣宗大贊“好水”
郭盡忠說,1000多年前,蘇營村住著一對恩愛的老夫妻———蘇公和陳婆。他們在海邊搭了一間草棚,日子過得清貧卻也悠閑。有一天,一位陌生中年男子從渡口上岸,由于天色已晚,他來到草棚借宿。老夫妻熱情地接待了他,陳婆摸黑到一里之外的井里汲水,并用家中惟一的高粱米熬粥,以海瓜子做菜。次日一早,這位男子到井邊游玩,用手捧著井水喝了幾口,連連稱贊道:“好水!好水!”隨后,他便提了幾桶井水回到草棚釀酒烹茗。“這位男子就是登基前的唐宣宗。”郭盡忠說。
據蘇營村皇渡庵管委會整理的一份文件顯示,這些故事在《同安縣志》有記載,還刻在了廟里的石碑上。后來,人們為了紀念這段佳話,便尊稱這口井為“皇帝井”,那間草棚被翻建為“皇渡庵”。
皇帝井
皇帝井位于集美區后溪鎮蘇營村,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清代道光年間。據《同安縣志》記載,相傳唐宣宗李忱登基前曾云游入閩,過蘇營村時汲取此井甘泉,釀酒烹茗,后人遂相沿稱之“皇帝井”。 1998年,該井成為廈門市文物保護單位。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愛情宣言”請用文明方式表達
- 2014-02-27勿讓“愛情宣言”為節日蒙羞
- 2014-02-27《父母愛情》:回歸倫理的家庭劇
- 2014-01-28[校園文學]代紅宇:“警惕校園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