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橋建于南宋,是全國最長的梁式石橋。(潘登/攝)
朱熹三代 為官講學傳道泉州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這是南宋理學家朱熹對泉州的評價。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朱熹任泉州府同安主簿,泉州成為他考中進士后首先出仕的地方。此后朱熹常到泉州各地講學,紹興二十八年,他在泉州講學時稱泉州為“溫陵”。
其實,朱熹一家三代都與泉州頗有淵源。
史載,朱熹年幼時就曾跟隨父親朱松到過泉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晉江安海東西兩市商人因爭奪碼頭發生械斗,榷稅官難以控制。于是朝廷差官臨監,始置石井鎮。朱松為首任石井鎮官,工作之余,他常教化百姓,啟迪文風。
乾隆《泉州府志·風俗》載,泉州成為“海濱鄒魯”、“文教昌明”之邦,與朱熹的教化有著密切關系。《泉州府志》稱,朱熹“過化”后,泉州“民風更變”,民間婚喪喜慶悉“遵朱子家禮”。他在泉州講學期間,在城內創辦小山叢竹書院,親自講學授徒。
嘉定四年(1211年),朱熹之子、擔任通判的朱在受邀在晉江安海鎮西主持筑建石井書院,規制仿州縣學宮。朱松講學的石井書院,是晉江縣最早創建且至今猶存遺址的書院,其與小山書院、溫陵書院和歐陽書院合稱為“泉州四大書院”。
修橋成風 建安平橋全國最長
公元11世紀至13世紀,泉州出現修建石橋的熱潮。據乾隆《泉州府志》記載,泉州歷代造橋總數為260座,其中宋代105座。僅南宋紹興年間(1131至1162年)建造的著名橋梁有:安平橋、東洋橋、石筍橋、普利大通橋、玉瀾橋、蘇埭橋等。泉州城區也建有許多橋梁,如通淮橋、鎮南橋、花橋等。
因此有了“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的說法。
宋代泉州所造石橋多為梁式,布局大部分建造在近海,有的深入海灣,以溝通市區和港區、碼頭的聯系,便于海船裝卸貨物。
晉江縣安海華僑黃護與僧祖派捐資建安平石橋(俗稱五里橋)。橋未成,兩人先后去世。紹興二十一年,知州趙令衿主持續建,次年竣工。安平橋橋長2255米,是全國最長的梁式石橋。安平橋的橋墩下采用睡木沉基,即使用巨大松木二層縱橫層疊,作為臥椿,橋墩疊砌于上。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1-27南宋詞人品讀:偉大的生態詞人辛棄疾
- 2013-09-28晉江冷水井村與南宋幼主的故事
- 2012-07-13寧德南宋墓出土大量壽山石雕 墓主或為當地高官
- 2012-02-03南宋古墓驚現殯儀館后山追蹤:墓主為平民可能性大
- 2011-05-31福州森林公園內南宋趙汝騰之兩首摩崖詩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