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非遺”永不撤展
“寶鋼大舞臺”的“非遺”傳習區,設有織、瓷、扇、畫面紙、茶、藝、樂、戲等主題區域,各自展示某一類別的“非遺”。游客在畫坊,可以親手一試木版水印技藝;在織紡,可以親眼探尋南京云錦的“編織密碼”;在藝坊,可以體味千余種旗袍盤扣制作技藝中一針一線的精致;在瓷坊,可以享受雙手沾泥拉胚制瓷的樂趣……
廣西活動周時,“寶鋼大舞臺”里搭起了一座竹樓。竹樓下,小伙子打米糕;竹樓上,姑娘與游客對歌,誰對上了歌,請吃米糕。游客踴躍參與,唱過嘗過,廣西米糕的制作技藝也記下了。海南活動周時,老奶奶楊拜亮帶來了泥條盤筑制陶技藝,這種“非遺”最早在河姆渡文化時期就已誕生,只見她,將泥巴搓成長條,將泥條盤成瓦罐……貴州活動周時,苗族銀飾傳承人楊光賓戴著老花鏡,手持小錘,反反復復錘打一塊銀錠,漸漸地,錘出了細如發絲的銀線,他巧手一編,一只展翅欲飛的蝴蝶躍然指間。你要一枚吊墜?楊光賓立即拿起銀錠鍛打、拉絲、編結、焊接,一個雙面鏤空的銅鼓吊墜很快就送到你手里。
這些散落各地的“非遺”,因世博而相聚,因世博而展示于無數游客面前,讓他們因“發現”而驚喜,因“認知”而心生珍愛之情。世博終要落幕,但“非遺”也就散了?還能重聚嗎?
在祖國寶島臺灣,2003年建立了宜蘭傳統藝術中心,將日漸凋零的傳統技藝收歸于此,集中研究、保存、維護、傳習和推廣,帶動“非遺”再生、發展與創新。24公頃的土地上,建有戲劇館、曲藝館、圖書館、工藝傳習所、民藝街坊、戲臺、文昌祠等。其中的民藝街坊,被稱作“活的工藝櫥窗”,最是熱鬧,其建筑,仿照上世紀初臺灣街屋設計,懷舊氣息濃郁;街坊內,設有30多間店鋪,師傅們現場操作,演示雕刻、編織、金玉、漆藝、紙藝、傳統雜貨飲食等技藝,也歡迎游客動手體驗。文昌祠旁有小吃坊,古樸典雅,中庭搭起一座水榭舞臺,人們品嘗美食之時,絲竹之聲裊裊傳來。這個“非遺”集結區,如今已是宜蘭新地標,除了溫泉之外,數它對游客的吸引力強。
10月31日,為期半年的中華“非遺”大展在“寶鋼大舞臺”落幕。撤展之時,“中國元素”負責人鄧玫不免傷感,更有期待:“要是這些‘非遺’能移到一個新場地繼續展示,永不撤展、永不落幕,該多好!”(張裕 關建東)
?
![]() |
![]() |
責任編輯:徐嶸 |
- 2010-10-27湖里"非遺"項目多達710個 民間文學類資源最豐富
- 2010-10-25安溪鐵觀音非遺博覽會上綻異彩
- 2010-10-19非遺"傳人"在傳承技藝中體會欣慰與苦惱
- 2010-10-18從市場中來 到市場中去:生產性保護開啟“非遺”寶庫
- 2010-09-10“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入選世界“非遺”
- 2010-08-29我國29個項目領到“世界非遺”證 其中我省3個
- 2010-09-02福建剪刻紙拿到世界“非遺牌” 把刻紙做出延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