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成認為,可能就是因為念海收留了建文帝、藏匿了建文帝,這件事情后來被追到這里的李挺知道了,然后上報朝廷,把念海抓走殺掉了,后來修開元寺志就不敢把這段歷史寫進去,于是就留下了一段空白。
缺失的記載豐富了人們的想像,但歷史的真相又究竟如何呢?
在繼續深入查證的過程中,李悌仁終于找到了一個可以解開人們心中疑慮的史征。
明永樂年間,東南沿海倭寇猖獗,明政府大量禁軍被派駐到泉州,開元寺成了駐扎明軍的軍營。開元寺的很多建筑都成了軍武器制造廠,如果建文帝逃到泉州顯然是自投羅網。因此他來開元寺當和尚也就極不可能了。
有關史學家認為,史籍上記載“朱棣曾派一個叫李挺的官員到武漢羅漢寺追查建文帝的下落,一路追蹤到泉州。”從這件事看來,建文帝一行的蹤跡已經到了泉州。
因此,研究小組認為,建文帝一行在泉州逗留片刻之后,考慮到朱棣勢必會布下天羅地網搜查自己,建文帝擔心行蹤敗露,于是一經尋得合適時機,他就離開了泉州。
“程濟幻術”聲東擊西 李挺窮追建文到海外
在相關史料中,關于李挺窮追建文帝一行,留下了許多記載。
據泉州海交館劉志成研究員的研究認為,一聽說建文帝一行蹤跡到武昌羅漢寺,朱棣立即派一個叫李挺的官員到武昌羅漢寺追查建文帝的下落。經過對下人盤查,他得到這樣一個信息:確實有兩個僧人來過,但他們已經去往泉州方向……于是李挺也迅速趕往泉州……李挺到泉州后,卻探聞建文帝一行已坐阿拉伯船漂洋過海而去,便立即回京向永樂皇帝匯報。大權在握的明成祖決定不惜一切代價要找到建文帝。于是,他命令李挺同鄭和一起下西洋,繼續尋找傳說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研究小組經過調查,得出的看法是:李挺應該是永樂最早派出尋找建文帝的一路人馬,他的職務應該是錦衣衛指揮使或相當于此的職務(不過目前研究小組尚未從《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及一些相關資料查到李挺的個人資料。)
研究小組還認為,李挺他們追蹤到武昌的,不是建文帝的真身,而是建文帝的替身,即程濟在神樂觀布置的幾路疑兵而已。他們打著建文帝的旗號,將李挺這一路人馬吸引到中南、西南方向,讓他們繞了一個大彎。這也正是正史中所載的“程濟之幻術”。建文帝替身(其中必有一人是建文帝貼身太監周怒或何濟)一路人馬到達泉州開元寺找不到建文帝,(按神樂觀行前計劃,他們應到泉州開元寺與建文帝真身匯合。想不到陰差陽錯,真正的建文帝原計劃要尋找的潔庵禪師卻于永樂二年被推舉到雪峰寺去當住持,建文帝自然也就沒有在開元寺呆下去。)李挺這一路人馬自然也就找不到建文帝了。兼之先于這兩路人馬到達泉州的建文帝、程濟、牛景先、鄭洽等人再次使用疑兵之計,事先就散布“建文帝乘船漂洋出海”的信息,致使李挺等人又一次中計———也可說是中了程濟的“幻術”,將假信息上報朱棣,于是便有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
故事當然遠未結束。在一連串的虛實之間窮追猛擊之后,直到鄭和第三次或第四次下西洋期間,他在福州雪峰寺遇上了躲在其間的建文帝。
建文帝史料④
寬刑省獄
接手朝政的建文帝繼續著手改革,并著力改變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建國之初,太祖朱元璋以剛猛治國,亂世用重典,法外用刑情況嚴重。他認為:“法嚴則人知懼,懼則犯者少,故能保全民命。法寬則人慢,慢則犯者眾,民命反不能保。”因而,屢興大獄,殺的人很多,還使用了許多恐怖的刑罰,如抽筋、剝皮、閹割、凌遲等,因此有獲罪的大臣跪求“臣罪當誅,謝主隆恩”,比較起來,能被砍頭也成了幸運的事。
建文帝在當皇太孫時就已經意識到太祖用刑過猛,因此登基后力圖改變這種情況。他在做皇太孫時就向祖父請求更定《大明律》。他以《大明律》與歷朝法律作比較,認為《大明律》用刑過重,改正了其中量刑較重的部分律法。其父朱標生前曾練習處理國事,以寬大為懷。朱標死后,太祖也叫朱允炆斷刑獄之事,朱允炆一如其父風格。那時,他就獲得了廣泛的稱譽。即位后,他力圖全面改正洪武吏治,創造出和諧的寬政。建文帝即位僅一個多月,即下詔全國行寬政、平反冤獄。洪武時期的一些冤假錯案得到了糾正,一批無辜的官吏得以恢復自由,被發配遠方的人也得以回到家鄉。據記載,建文朝監獄里的罪犯比洪武朝減少了三分之二。(記者 繆洪通 文/圖)
責編:王超
![]() |
責任編輯: |
- 2009-09-15建文帝出亡寧德之謎揭秘三:建文帝與“鄭義門”
- 2009-09-23建文帝出亡寧德之謎揭秘五:鄭和“雪峰”拜建文
- 2009-09-16建文帝出亡寧德之謎揭秘四:鄭岐村秘語
- 2009-09-09建文帝出亡寧德之謎揭秘二:《罪惟錄》揭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