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西洋終極目的 是為“蹤跡建文”?
明朝,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轟轟烈烈,名震古今。從官史上記載的資料上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國與海外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及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那么,在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還有其他什么意圖嗎?
對于此事,相當多的學者認為,是朱棣為了找到建文帝才命令鄭和下西洋的。權威的《明史·鄭和傳》就說,朱棣“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庇纱丝磥恚佰欅E建文”成了永樂皇帝派鄭和七下西洋的動因之一。
對于明史中的這段記述,明史專家馬渭源認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值得探究。根據馬渭源的查證,歷史上有兩種代表性的史料,它們說出了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至少有三個,即“蹤跡建文帝”、“示中國富強”、“禮請佛牙”。
那鄭和下西洋實質上是為了什么呢?馬渭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的不同尋常的細節(jié)入手,可以窺見其真正的目的。一、主持出使海外的鄭和身份很特別,與朱棣的軍師姚廣孝過往甚密。作為“刑余之人”被派往異域去“耀兵”,這與向來注重禮儀文明的中華帝國慣有的思維明顯不符。而從鄭和與道衍(姚廣孝)之間的特殊關系來看,道衍知道朱棣“心事”,鄭和又豈能不知?鄭和在永樂極為敏感的時期帶大隊人馬出海,唯一合理的解釋便是鄭和為主分憂;二、鄭和下西洋的起錨地與道衍住持的“廣孝教寺”“恰巧”在同一地。這對師徒很可能在共同擔負著一個特殊的使命;三、下西洋的船隊里有錦衣衛(wèi)這本身就不是一件很不尋常的事。
從以上提到的鄭和下西洋的幾個疑點指向,似乎都逃不出一個中心,那就是有人傳言:金川門事變后,建文帝外逃,鄭和下西洋最為主要的目的就是蹤跡建文帝的下落,馬渭源認為,以此來解釋,上述疑團都能迎刃而解。
此與同時,專家李玉昆也認為,歷史上宦官始終是與皇帝關系非常私密的特殊人物,他們也最清楚皇帝的家屬內幕。鄭和又是燕邸舊人,所以明成祖將尋找建文皇帝這樣一個隱秘的任務交給了他。泉州海交館的劉志成研究員認為,鄭和出海沒有去占領外國的領土,就是害怕海外的國家支持建文帝?!?/font>
明代木刻昭示 鄭和送袈裟經書到寧德?
日前,研究小組王道亨等人在支提寺內發(fā)現了兩塊明代木刻,其中一塊上面所刻表明,鄭和(三寶太監(jiān))曾受永樂皇帝的命令到支提寺送過一批袈裟、經書等物品。
當來自南京的鄭和第十九世孫、南京鄭和研究會秘書長鄭自海,鄭和第二十世孫、鄭和研究會學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鄭寬濤,南京市文化局明史學者馬渭源一行在支提寺考察發(fā)現這一文物時,連呼“這個發(fā)現,將填補鄭和研究的一項空白!”
原來,明代木刻《支提寺全圖》說明文字明確記載了鄭和監(jiān)運千尊鐵佛至支提寺一事。“木刻拓片上記載著“尊宿澄鑒荷南宋滎封于嘉定迨我”、“成祖文皇帝握乾符以昇位澤被九流”、“仁孝皇太后體坤德以資他恩隆三寶”、“圣像鑄千尊”、“鄭和”等字樣,雖然許多文字已模糊不清,但為后人提供了寧德支提寺與鄭和有關的重要實證?!编崒挐榻B說,綜合寧德新近發(fā)現,再觀支提山現存文物,明永樂皇帝御賜山門匾額為“天下第一山”等重要線索,鄭和于永樂五年籌備第二次下西洋期間曾到過寧德支提寺是確定無疑的。
而鄭寬濤先生通過多方考證后認為,寧德的明代鄭和木刻拓片實物,與明代謝肇淛《長溪鎖語》中“遣太監(jiān)鄭和航海而至”;明代何齊遠《閩書》中“胡元來,寺毀廢,皇朝永樂初遣中使周覺成鼎建”等史料相互印證。
鄭自海與鄭寬濤先生認為,鄭和下西洋之外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福建,其主要任務就是監(jiān)視與保護建文帝。所以,鄭和在支提寺的出現,絕不是偶然的。
研究小組則以此判斷,從這一階段鄭和頻頻在福建活動來看,其到過雪峰寺顯然是不用爭辯的。而與隱身于雪峰山上的建文帝見面也是概率極大。
新聞鏈接:
鄭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原姓馬,小字三保,云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回族。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術家。鄭和六世先祖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是元初來自中亞的色目貴族,是布哈拉國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為咸陽王。馬姓是漢化的阿拉伯語“Mahmud”。(記者 繆洪通)
責編:王超
![]() |
責任編輯: |
- 2009-09-15建文帝出亡寧德之謎揭秘三:建文帝與“鄭義門”
- 2009-09-16建文帝出亡寧德之謎揭秘四:鄭岐村秘語
- 2009-09-09建文帝出亡寧德之謎揭秘二:《罪惟錄》揭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