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著這位網友提供的線索,2008年10月間,剛從浙西外調回來的研究小組一行走進了這個叫鄭岐的村子。
鄭岐村,地處104國道邊上,是蕉城區漳灣鎮的一個行政村,位于金貝寺所在的上金貝山腳下。
如今的鄭岐村已經被包圍在一派欣欣向榮的工業園區內了。不過,據老一輩人講,在過去,鄭岐村這一帶可是灘涂,海水可以直接漲到這里的。
然而,不管世界怎么改變,當地村民祖祖輩輩仍然流傳著這樣一個古老的傳說。這個故事是這樣的:當時在離此不遠的廉坑村有一位王姓始祖叫王進,在明朝永樂年間結交了一位遷到當地的鄭姓朋友叫鄭三合。這個鄭三合人好且很聰明,很討人喜歡。村人見其實在,一戶陳姓長者就將女兒嫁給了他。據說,娶親那天,住在南山上金貝寺的高僧也來祝賀,鄭三合管那僧人叫“師傅”,自稱“弟子”。鄭三合媳婦在第二年生下了一個兒子。后來,金貝寺那位高僧圓寂了,鄭三合便舉家搬到鄰近的井上村去居住。
據說,鄭三合在臨搬家時,他告訴好友王進,僧人就是建文帝,自己也不叫鄭三合,而叫鄭洽。他們搬走是為了不連累村里人,以免給村人引來災禍。不過,鄭三合在井上村住了一段時間之后,又搬到當時還是單門獨戶的鄭岐村這個地方居住,并改名鄭岐。他就是現在鄭岐村鄭姓始祖。
鄭三合住廉坑 建文帝安插的秘探?
雖為君臣關系,但鄭三合與建文帝的交往顯然要密切得多。據傳,在鄭三合初住廉坑村時,下山來的建文帝還根據龍脈引伸至鄭三合新家屋邊,建議在屋邊挖一口井。井成,建文帝將其命名為“甘濂井”。鄭三合還將建文帝親筆手書的“鄭”字刻于井底石上。鄭三合去世后,村人為紀念他,將此井喚作“安鄭井”,有紀念建文帝將其安插在廉坑這一過往要道打探消息之意。現如今,當地的村民還是將“甘濂井”稱為“安鄭井”。
而根據研究小組考證所掌握的史料,他們推測當年建文帝“由溫入閩”之后,為了隱藏自己的蹤跡,從福州雪峰寺來到了蕉城的金貝寺。當他們看到地處交通要道的廉坑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南來北往之要沖,靠山面海,進退自如,出入方便,便把從亡大臣中的鄭洽安插到廉坑村。于是,鄭洽便化名“鄭三合”,在廉坑安下家來。
研究考察 村中隱含諸多秘語如果說,以上推測更多的是從口頭資料進行分析的話,那么,這個村中留存下來的一些史跡則更能說明一些問題。
《白麟譜》,一份鄭岐村的鄭氏宗譜。在鄭岐村,村民鄭成意說他們村的這本鄭氏《白麟譜》,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場大火中燒毀了。今年浙江浦江縣鄭義門的鄭氏宗親會會長來到鄭岐村后,他們才知道為什么他們的族譜叫白麟譜。原來是因為在鄭義門的鄭氏宗祠門前有條溪叫白麟溪,進門后,右側有一石碑,有元朝丞相脫脫所書“白麟溪”三字。研究小組認為,這很有可能是當年從亡的鄭洽“要留熒熒一點真”,意在讓后人便于尋根祭祖,明白自己的根系源自浙江浦江鄭義門前的白麟溪。
奇怪的行酒令。“九世同居”這樣的令辭究竟來自哪里?在研究小組百思不得其解之時,浙江鄭義門的鄭氏宗親們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浙江鄭氏家族多次被朝廷旌表為“鄭義門”、“孝義家”、“九世同居”。研究小組認為,聰明過人的鄭洽很有可能將這一家鄉的信息化為口頭語言流傳至今。
村中也留下了大批明清時期的建筑。浙江浦江縣鄭義門鄭氏宗親會曾兩次組團到鄭岐村考察,他們認為,村里古民居的建筑風格與浦江極其相似,尤其是鄭洽故居大門外那口“鄭宅井”(巧合的是,鄭義門所在鎮就叫鄭宅鎮。)儼然就是浦江鄭義門公用井的再版。還有屋內的小水井,與浦江那邊的風格完全一致。村中老房子的墻基、門坎,也帶有浙江的建筑風格。研究小組認為,屋內的大量匾額也頗含深意。“忠義第”代表什么?顯然是“孝義門”的翻版,鄭洽追隨建文帝出亡在外,不能盡孝,只能盡忠,故去掉了“孝”字,加上了“忠”字。這完全符合義門忠智公鄭洽的心思。
![]() |
責任編輯: |
- 2009-09-15建文帝出亡寧德之謎揭秘三:建文帝與“鄭義門”
- 2009-09-09建文帝出亡寧德之謎揭秘二:《罪惟錄》揭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