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見證閩南人與外族友好相處的歷史
問:閩南方言在海外流播中表現出了什么特征?
答:在漢語方言中,沒有一種方言能像閩南話這樣,在向外播遷的同時,與外族語言有如此深度的接觸和融合。
以馬來語為例。據研究,現代馬來語中的閩南話借詞有400多條。許多食品、用具乃至文化、風俗都是閩南人帶到南洋去的,比如:薄餅(春卷)、紅熏(旱煙)、鮭汁(醬油)、粿(年糕)、柴屐(木屐)等。閩南話中的馬來語借詞也有近百條。多是熱帶物產和器具,也有些日常生活用語,有的至今在沿海閩南話還在使用,如:五骹忌(不露天的過道)、沙茶、魚末仔(鱷魚)、十必仔(鉗子)、洞葛(文明棍)、雪文(肥皂)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借詞是很常用的核心詞,有些借詞是雙向互借的。例如:
“吃”,馬借閩的“食”音ciak,閩借馬的makan(馬干);
“錢”,馬借閩的ci,閩借馬的duit鐳(指銅板)。
這種核心詞的借用和雙向互借的現象在世界語言的借詞中實屬少見。應該說,閩南話和馬來語之間是一種少有的深度的接觸和交流,這也是閩南人和馬來人之間長期友好相處、平等往來的歷史見證。
臺灣閩南話與本土閩南話毫無二致是奇跡
問:閩南話在臺灣的情況如何?
答:今天臺灣說閩南話的人口約占總人口的80%,其中有泉州腔和漳州腔的細小區別。有些地方,如臺中、花蓮等地,泉州腔和漳州腔交錯分布,情況十分復雜。特別是近百年來,由于大量人口向臺北集中,兩種口音日益混雜,形成了亦漳亦泉、非漳非泉的閩南話,這種口音的形成過程與廈門音相似,其語音特征幾近閩南本土的廈門腔。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的閩南人在日本殖民者統治下50年,又因國民黨統治,與祖國大陸隔絕了50年,現今的臺灣閩南話和本土閩南話還是毫無二致。這種世界語言接觸史上少見的奇跡,十分令人深思。這其中主要是因為閩南人遷往臺灣的時間較晚,出發地都是漳、泉兩州,兩處方言本來就相差不大,混居之后也就相互融合了。加上臺灣當地沒有其他強勢語言或方言與之抗衡,這些都使得今天的臺灣閩南話保持著最純正的原鄉特色。
閩南方言構筑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寶庫
問:閩南地區的方言藝術有什么特點?
答:閩南地區的戲曲、說唱品種之多,內涵之豐富,藝術之精湛,不但是各地閩方言所未有的,在全國各大方言區也是罕見的。單是在閩南話的形成定型地——泉州地區,就有梨園戲、高甲戲、南音清唱、布袋戲、傀儡戲、講古、歌仔冊、答嘴鼓等形式的語言作品。至今,在泉州古城、臺南鄉間,或新加坡的街頭巷尾,還可以看到南音弦歌不斷的情景,各種唱腔戲文、吹彈曲譜歷經翻印,彼此之間交流頻繁。可以說,閩南方言構筑了一座富麗堂皇、豐富多彩的戲曲藝術寶庫。
問:閩南方言及藝術的生存狀況如何?
答:沿海地區新一代許多人已經說不來本地話。由于方言詞語的淡忘,也由于地方戲的內容與現代生活差距太大,有的年輕人已經不愛看也看不來。種種因素都使方言的活動空間不斷縮小,方言特色逐漸消亡。有些地方戲文歷來只靠教戲師父口口相傳,從未整理成書面材料,這些老藝人均已八九十高齡,故去一批人就喪失一批材料。閩南方言及文藝急需保護。(記者 鄭娜)
責編:蔡意
![]() |
責任編輯: |
- 2009-06-25同安德安古堡28日再現閩南婚俗表演
- 2009-07-14奧尼爾少林問禪 方丈釋永信“金佛”相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