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永印,男,漢族,1944年4月出生,印尼歸僑,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仙都鎮市后村村民。蘇永印是一個普通農民,在古稀之年,與妻子共同侍奉104歲的慈母,須臾不離左右,用他淳樸的言行做到孝道知行合一。
你養我小,我養您老
“百善孝為先”,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敬父母更是中華兒女應盡的義務,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熏陶的蘇永印深以為然。每個清晨和傍晚,只要不下雨,總能看到75歲的蘇永印用輪椅推著104歲的母親在仙都鎮區逛街散步,一幅其樂融融的溫馨畫面。
每次出來游玩前,蘇永印總是細心地為母親打點好一切。清晨時分,母親梳洗過后,吃完早餐,就樂呵呵地等著兒子帶她出門了。若是下午,等母親午睡起來,蘇永印就把準備好的點心端過來給母親品嘗。在母親吃點心的時候,他抓緊時間收拾東西,把所有裝備都準備停當,讓母親安心出行。母親愛美,有時會戴著洋氣的禮帽擋風,有時會戴著時尚的鴨舌帽遮陽出行,這取決于當天的心情和天氣情況。每次出門前,蘇永印總是看了又看天氣,經常糾結于該給母親穿得厚一些還是薄一些,穿多了怕給悶熱了,穿少了又怕給涼著了,極為矛盾。這樣的矛盾心理,母親在養育他的過程中,定然也曾經有過。今天的角色互換,便形成了“你養我小,我養您老”的反哺典范。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生性熱愛自由的蘇永印,哪怕是有事非出個遠門不可,就算是一天半天,也放不下心來,索性安心陪著母親,已經好幾年沒有踏出縣外。為了讓母親心情愉悅,他幾乎天天用輪椅推著母親外出,或是曬太陽,或是找鄉親泡茶聊天,無時不刻陪在母親身旁。出來散步時,遇到和母親打招呼的人們,他總是停下來讓母親和鄉親們開心地聊聊,鄉親們也喜歡和老人家說說話。每當這時候,在她身邊的蘇永印也很開心,只要母親心情好,便能帶給他一整天滿滿的幸福感。
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蘇永印的母親蔣金花是舊時農村少有的文化人。印尼當時沒有華文中學,父母特意送她回國,在漳州進德女中求學。1946年以前,全家多次往返南洋謀求生計,即便旅途勞頓,拖家帶口,行囊中總是備著許多書籍。
當時仙都鎮在閩南地區屬于窮鄉僻壤,人們大多生活拮據,日子很是困苦,蘇永印一家自然也不例外。雖然溫飽問題迫在眉睫,可是在這種情況下,他的父母依然十分重視孩子們的教育,總是諄諄教誨“不可不學,不可失學”。每天晚上點起一盞油燈,在燈火如豆下,一家人圍集一桌,各守一卷,寂寂無聲。當時洋油雖貴,全家人卻從沒為省燈油錢而停止讀書。后來,蘇永印的大姊從醫,二姊從教,他與妹弟四人都被高一級院校錄取,由于當時身份特殊不能入學,止于初中。雖然學歷不同,兄弟姊妹幾個都有各自出色的地方,子孫后代十有八九進高校學習,大家都說是因為“其父母言傳身教恩澤后人”。
采藥入深山,樂見鄉人康
蘇永印的母親因為認識字,讀過醫藥書籍,懂得些許醫學知識。回國后,鄉親們經常求助于她,她也從不推脫,盡力幫助大家,蘇永印也因此成了母親的得力助手,經常把辛苦采摘回來的草藥免費贈送病人。他的母親會推拿接骨技術,有的人摔傷了骨頭,脫臼了,她總能熟練地復位,并用他采來的青草藥為病人消腫清瘀。但當時由于醫療條件有限,骨折卻只能憑經驗來判斷治療,母子二人深怕判斷失誤耽誤了患者病情,深感無奈。
六十年代中期,印尼愛國僑胞捐資增建華僑醫院病房門診,并贈送一批先進的醫療器械,擴大醫院的醫療業務范圍。自此,為鄉親們接骨完后,他們總是叮囑患者一定要去僑院照X光,證實一下治療措施是否妥當。遇到病情嚴重的患者,直接要求他們在華僑醫院治療,以免耽誤了病情。
有時病人來求治的疑難雜癥需要罕見的青草藥來治療,只要母親一聲吩咐,無論是再高再遠的山,還是嚴寒和酷暑,都阻擋不了他采藥的腳步。采藥過程中,需要攀爬陡崖石壁,也經常遇見蟲蟻毒蛇,危險無處不在。每當他在深山野林里采藥的時候,母親必然牽腸掛肚。日落時分,蘇永印背著草藥,拖著疲憊的身軀歸來,母親看到他的身影,懸著的心方才釋然。當然,所有的辛勞,總是在治好病人的欣慰笑臉里煙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