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晚報訊 “這一場場的文藝匯演,簡約而不失熱鬧。少了鋪張浪費,這樣的做法很好。”說起民俗文化節,海滄區東孚街道后柯村村民柯思福說,每年村里的民俗活動不少,之前講排場,互相攀比,光宴請費用少說也得花上萬元。而現在移風易俗,不宴請,減輕了不少經濟壓力。
每年農歷十月十五是海滄東孚街道后柯村保生大帝的生日,往年村民們會擺宴席,講排場,比闊氣……而自從村里提倡移風易俗以來,大操大辦的習氣悄然改變,取而代之的是一場場的文化大餐。
“對民俗日活動、紅白喜事等倡導移風易俗,現在基本已經成為村民的一種習慣了。”東孚街道后柯村黨支部書記徐國進介紹,剛開始,村兩委、老人會、黨員干部帶頭,不宴請。在民俗日前夕,走村入戶分發倡議書,勸導村民打消宴請的念頭。慢慢地,移風易俗得到了村民的認可,節約的文明新風尚逐步形成。
今年以來,海滄區在基層村居開展移風易俗專項整治活動,以建設“清風村居”為契機,扎實推進移風易俗工作,推動落實紅白喜事簡辦、民俗日不宴請等措施,把基層群眾的人情負擔減下來,把基層民俗的新風尚樹起來,文明新風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深化移風易俗新風尚,也是積極響應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新風行動’的號召。”海滄區紀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讓基層黨員領導干部發揮帶頭模范作用,把移風易俗工作融入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工作中,不給微腐敗的滋生留有空間,更有助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熊東帆 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