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滄豐富家訓文化載體 助農民轉產就業
16日上午,福建廈門市海滄街道青礁村院前社的兩岸青創書院外傳出一串串銀鈴般的歡笑聲,一群來自臺灣臺南新山小學的孩子們好奇地打量著村莊內擺放的犁、耙、石磨等農具。
“孩子們大多是第一次見到這些傳統農具,兩岸的小朋友一起學習傳統農耕方式。”新山小學帶隊老師林倩如說,孩子們都很喜歡這類生動有趣的交流活動,也因此結交了許多大陸朋友。
當天,“傳家訓、振家風——兩岸宗親海滄行”活動啟動,來自臺灣的120多位宗親代表和30多位文化界人士在海滄深度考察、體驗中華傳統家訓文化,并與大陸宗親和文化界人士就如何傳承優秀家訓、弘揚優良家風、加強家庭建設展開探討。
“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在院前社的大夫第里,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誦讀《顏氏家訓》,稚嫩的童音縈繞在百年紅磚古厝。而這,只是海滄弘揚耕讀文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海滄區“從娃娃抓起”,廣撒“耕讀文化”的種子,以社區書院為平臺,拓展耕讀文化載體,通過本土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優秀家風社風的示范帶動,全面提升了居民人文素養。
“現在,城里的孩子對‘耕’的認知幾乎為零,所以我們打造了‘城市菜地’,小朋友可以在里面體驗種菜、施肥,了解蔬菜的生長過程,這也是一種寓教于樂的過程。”在院前社濟生緣合作社理事長陳俊雄看來,耕讀文化的主要精神內涵是勤勞自強、好學文明。因此,2014年,他召集身邊的“小伙伴們”把村里的閑置土地利用起來,開發“城市菜地”,讓城里的孩子們可以在現實版“開心農場”里體驗傳統農耕的樂趣。
“以前村里的年輕人不讀書也不找工作,就啃老。上午都在睡覺,下午才陸續起來,打牌喝酒吹牛。”加入合作社后,村里年輕人的變化,讓陳俊雄感到吃驚。“早上6點就到菜地,肩挑手扛的,原本一個個白白嫩嫩,很快曬得比我還黑。”很快,成效來了,“城市菜地”大受城里人歡迎,村民腰包也鼓起來,每畝地年收入從3萬元躍升至8萬元。
如今,在外創業的院前社年輕人紛紛返鄉,曾經的“空殼村”也蛻變為遠近聞名的“閩臺生態文化村”。院前社這個只有700多人的小村子,年接待游客已達30萬人次。“年輕人的這股干勁,既來自于自我實現的內生動力,更緣自對鄉村深厚的感情。” 陳俊雄頗有感觸地說。
“海滄將耕讀文化解讀為一座幫助農民轉產就業、引導人們勤勞好學的橋梁,體現了視野和高度。”臺灣著名國學大師、朱熹第二十六代嫡孫朱高正說,兩岸交流立足在耕讀文化的基石上,將走得更穩更踏實,文化的魅力也將給臺灣青年帶來更多啟迪。
“海滄的耕讀文化很妙!妙在它與時俱進,妙在它推陳出新。”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黨委書記羅京輝說,海滄的耕讀文化正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在年輕人中傳承,也成為兩岸青少年溝通交流的“潤滑劑”。(何 璐)
![]() |
![]() |
責任編輯:盧超穎 |
- 2017-06-06海滄文明創建注入“耕讀文化”新內涵 提升認同感
- 2017-06-05廈門市海滄區生態文明與社會發展齊頭并進
- 2017-05-23廈門海滄新增5條“無飲食車廂”線路 文明出行再發力
- 2017-05-23海滄開展文明交通“斑馬行動” 收到數千份承諾書
- 2017-05-23廈門市海滄文明交通“斑馬行動”持續發酵
- 2017-05-17海滄開展“斑馬行動” 號召更多人當文明交通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