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黃江輝發言
2015年,漳州市提出深化文明城市十項提升工程,堅持把創建文明城市工作與傳承和弘揚漳州歷史文化、閩南文化、鄉賢文化、鄉土文化有機結合起來,著力在鞏固上下功夫,在特色上做文章,在工作上求實效,走出一條獨具漳州特色的文明城市建設路子。
一、傳承歷史文化精髓,激活文明城市的價值引領
漳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古厝、古街、古橋、古牌坊、古遺址眾多,這些文化古跡既承載著城市光榮的歷史,更承載著中華傳統美德,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活化石”。為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我市著力在漳州歷史文化的固態化、活態化、業態化上下功夫,不斷激活歷史文化在核心價值教育中的傳承作用,爭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排頭兵。
1.突出固態保護,激活道德教育陣地。全面開啟漳州古城保護新階段,先后投入 32億元維修、挖掘、保護“文廟府學、東宋河”等16項工程,編印《漳州古代橋塔亭井》、《漳州古代牌坊古遺址》等系列歷史叢書,有力地保護和激活了固態歷史文物,著力建設漳州文廟、毛澤東率領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紀念館、福建臨時省委遺址等一批體現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重要場所。在深化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中,我市經常運用這些重要場所組織廣大市民開展中華經典誦讀,開設市民道德講堂,舉辦市民讀書活動及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圖片展示等等,使其成為推動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一塊重要陣地。
2.突出活態傳承,激活文化教化功能。在深化文明城市創建中,我們重視保護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開辟“歌仔戲、木版年畫、八寶印泥”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示點和傳習中心,大力推動薌劇、木偶、潮劇、錦歌等漳州地方戲曲發展,開展漳州地方戲曲匯演、戲曲進校園、戲曲比賽等活動,組織開展薌劇演唱、錦歌彈唱等各類群眾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著力推出薌劇《保嬰記》和《谷文昌》、木偶劇《僑女英魂》、潮劇《開漳序曲》等“漳州原創”戲劇作品,為全市人民捧上一批體現核心價值觀要求的精神文化食糧,薌劇《保嬰記》獲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3.發展業態文化,激活精品創作潛力。我們堅持以漳州歷史文化優勢和生態優勢,著力推進古城文化產業園、文化創意書畫產業園、林語堂文化產業園等具有漳州歷史文化特色的文化產業園區建設,舉辦漳州市百名書法名家作品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精品創作,培育催生一批優秀文化團體,推出一批體現核心價值觀教育功能的影視、曲藝、書畫、文學等精品力作。小說《援疆干部》獲“五個一工程”獎,廣播劇《天山軍魂》榮獲“五個一工程”福建省貢獻獎。
二、開發閩南文化資源,凸顯文明城市的漳州風格
青山綠水的生態環境,閩南文化的深厚土壤,是漳州建設文明城市的厚重底色,凸顯閩南文化元素,使之成為漳州建設文明城市獨特風格。在深化文明城市創建中,我們堅持為民利民樂民的原則,大力開發閩南文化,全力打造花樣漳州,文化漳州,建設具有“閩南風漳州味”的全國文明城市。
1.打造“田園都市、生態之城”品牌。我們堅持以生態文明引領城市文明,結合自然生態保護、歷史文化傳承、城鄉環境整治,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加快建設綠城、花城、水城、歷史文化名城,著力推進“東西南北中”五大景觀區域和閩南文化生態走廊建設,在中心城區規劃建設22處、面積100平方公里郊野公園,規劃建設一條153公里的閩南文化生態走廊,設置9個驛站和涉及孝道、禮儀、歷史等主題展示點,形成體現閩南文化特色、彰顯核心價值觀的生態文化景觀,改造建設具有閩南建筑風格的勝利路、鐘法路等,不斷把漳州建成更加宜居宜業、更具魅力活力的現代化生態文明城市。去年我市被評為全國森林城市,空氣質量指數全國排名第一,全國適宜養老城市中名列第7名。
2.打造“閩南風、漳州味”文化家園。我們堅持根植閩南文化土壤,傳承歷史文明,辦好漳州花博會農博會、世界閩南文化節、漳州閩南文化展示館、漳州歌仔戲大會唱等活動項目,向世人展示開放而多元的閩南精神文化。組織開展以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漳州風情民俗活動展示活動,提升“閩南風漳州味”文化魅力,進一步增強廣大群眾參與文明城市創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堅持把閩南文化的民俗活動融入文明城市創建之中,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重陽活動中,開展各類群眾廣場文化活動周、漳州小吃文化節、“網上祭英烈”、清明詩文朗誦會、端午節龍舟賽、重陽節老少同樂專場文藝演出,引導人們進一步了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倡導積極向上向善的社會生活方式。
3.打造“漳臺緣、祖地情”文化交流平臺。在深化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中,我們加快建設陳元光文化公園、林語堂文化博覽園、保生大帝文化景區、漳臺族譜館、關帝石雕園等一批對臺文化交流基礎設施,使其成為文明城市建設的文化標志性建筑。同時,充分發揮祖地文化的優勢,強化親情鄉情紐帶聯系,開展漳臺族譜修訂工作,推進漳臺“村對村”、“宮廟對宮廟”對接,組織涉臺文化遺產對臺交流,促進漳臺姓氏宗親、民間信仰、民俗活動等文化交流,增強閩南文化影響力和創造力,形成愛國愛鄉文化主流意識,推動兩岸共同繼承弘揚民族優秀傳統美德。
三、選樹鄉賢文化榜樣,涵育文明城市的社會新風
建設文明城市重在見人見物。我市深入挖掘、培育、發展、創新先輩先賢的精神資源,選樹新時期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先進典型,形成見賢思齊,進一步淳化社會風氣,提升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1.發揮先輩先賢感召作用。我們進一步挖掘陳元光、保生大帝、三平祖師等歷代圣賢“開疆拓土、忠義智信、濟世拯民、廣濟利人”的精神,持續推進朱子文化、道周文化、元光文化、語堂文化等文化研究,開展先賢文化各類主題教育活動,提高人們對漳州先輩先賢認識和了解,利用名人主題公園、紀念館和文化墻,展示名人典故、道德故事,開展愛國愛鄉、崇德尚善等宣傳教育,形成見賢思齊的良好氛圍。
2.發揮優秀精神感染作用。我們重視挖掘和弘揚紅軍革命精神、龍江大局精神、中國女排拼搏精神、漳州“110”服務精神、漳州海商開放精神等優秀精神,編輯出版《漳州力量》系列叢書,進一步還原歷史,講述故事,從文化視角展示優秀精神。加強紅軍進漳紀念館、龍江風格紀念館、中國女排騰飛館、漳州“110”主題展示館、月港海絲博物館等“五種精神”主題場館和配套設施的保護和修繕,充分運用場館(基地)開展愛國愛鄉、樂善好施、敢拼會贏等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和熱情。
3.發揮時代模范感動作用。我們堅持創新和發展具有時代楷模的鄉賢文化,結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學習弘揚谷文昌精神,先后樹立了全國道德模范“知心法官”黃志麗、全國模范檢察官劉龍清、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賴水順、全國模范教師阮文發等一大批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先進典型,深入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基層最美人物”等典型的學習宣傳活動,大力組織開展新鄉賢文化的教育活動,全市涌現了一大批道德模范、中國好人、福建好人、最美人物,發揮典型輻射示范作用,匯聚社會正能量。
四、發揮鄉土文化優勢,推進城鄉文明創建共同發展
堅持城鄉共建,以城帶鄉,實現城鄉一體是深化文明城市創建的重要任務。我們堅持以創建文明村鎮為抓手,大力發展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鄉土文化,把鄉村歷史、鄉村文化、姓氏族譜、家風家訓、特產風味等列為鄉土文化教材,在廣大農村大力實施以“鄉貌、鄉風、鄉愁”為主題的美麗鄉村建設,有力地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
1.加強鄉容景觀建設。按照“田園都市、生態之城”、“清新福建、花樣漳州”的要求,根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彰顯特色”的原則,規劃建設覆蓋40多個鄉鎮的閩南文化生態百里走廊,大力開展家園清潔行動、百村環境整治行動、垃圾不落地行動等系列活動,支持發展農村鄉土文化,建設一批農村文化主題公園、文化廣場,建立一批鄉村規劃館、民俗館、族氏宗祠及旅游慢客村,推動鄉村環境面貌持續改善,涌現了山重村、上蔡村、石埔村等一大批美麗鄉村。
2.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我們認真貫徹落實《漳州市農村社會風氣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實施意見》,結合文明村鎮創建和美麗鄉村建設,設置善行義舉榜,充分發揮鄉賢文化、村規民約等作用,開展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移風易俗、文明禮儀等主題宣傳,扎實開展文明星級農戶評選活動,組織“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廳堂懸掛家訓”等系列活動,使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走進基層、走進農家,淳化鄉風民風。
3.加強鄉愁記憶建設。認真落實《漳州市古鎮古村保護和整治的實施意見》,先后投入27億元保護古厝、古橋、古樹、古街、古牌坊等,建立一批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和百年古村落,全市現擁有省級以上歷史文化名鎮2處、歷史文化名村9處,中國傳統村落15處。同時,組織錦歌、木偶、歌冊等地方戲演出,舉辦燈謎藝術節、書畫藝術展等鄉土文化活動,讓群眾記得住鄉愁、留得住記憶,使家鄉成為群眾共同守望的精神文化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