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過年這一天
□ 朱裕森
客家人過年一般就是指大年三十這一天。過去,在長汀的一些山區,過大年很是特別,那一整天就是弄吃的。俗話說:“一年累到頭,一天吃到晚。”意思是累了整整一年三百六十天,過年這一天就必須是從早吃到晚,給大家一個完美的犒勞。
早晨一掛短小的鞭炮將孩子們吵醒,那是長輩給祖宗切茶上香的聲音。母親弄好了一大盆的熱水,孩子們逐個洗臉,穿上新衣服,在祖宗牌位前磕頭,磕完頭一溜煙都跑了,父親則是提著雞籠,把幾頭大公雞在村前水口社公前割了,帶回一大堆滴了雞血的草紙。豬欄門、谷倉門、雞窩門、灶頭等地方都要貼上寫了“六畜興旺”、“五谷豐登”之類的紅紙條。貼完這些再用米湯貼對聯,幾張紅紙,就把一個家打扮得喜氣洋洋,很有過年的味道。
母親將公雞洗凈下鍋,黃澄澄的一大鍋,每只都不許切碎,有頭有尾的,煮熟后還能“跪”在盤子上,供祖宗時才好看。前鍋慢火將雞煮熟,后鍋就蒸歲飯。歲飯的多少視人口而定,但飯甑必須滿,就像堆起一座小山。歲飯蒸熟后,插上十雙新筷,橫放幾條洗凈的鮮蒜,飯甑、新筷、鮮蒜都得圈紅紙,表示喜慶,連同雞、魚和紅燒肉三鮮供奉于神龕。
“雞湯澆歲飯,吃了目都光。”這是早起的第一餐,呼呼啦啦的吃完,母親又忙于洗碗筷,晌午的點心是雞湯粉丸,實際上是地瓜粉丸,配上雞雜、雞血、小雜魚、胡蘿卜絲、冬筍和香菇等,那種鮮味如今難以吃到了。午餐是紅燒肉配歲飯,炸檳榔芋頭片、炸薯丸,父親會熱上一壺滾燙的米酒,邀幾個偷閑的鄰居,圍著桌子喝酒閑談,母親則在鍋頭灶尾團團轉,至于小孩,一群群的飛來飛去,就像晨練的鴿子,各人手抓一把好吃的又飛了。
午飯后,一切的事務就是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各自都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掐蔥蒜、切蘿卜絲、洗青菜、剁姜汁、白斬雞、刮藥薯等,實在是太多的事要做,就是圍繞著年夜飯主題。
傍晚時分,所有家人都得洗澡,孩子先洗,大人在后,不洗澡不上桌,這是規矩,大家都洗得噴噴香。洗完澡,在祖宗牌位前燒香照燭,還得“請”祖宗們一起來過年,擺上碗筷和菜肴,每碗斟上些酒,放一掛鞭炮,讓看不見的祖宗們先“吃”,大家站一邊,其實,祖宗們“吃飯”很快,一會兒全家人都可上桌了,一頓耗時最長、食物最豐富的年夜飯就此開始。
晚飯間,長輩們不免會總結即將過去的一年里大家的勞動成果,表揚一些,批評一些,商討明年的生活計劃。吃飯的過程,其實就是“守歲”的過程,寒冷的天,飯菜熱了一回又一回,酒燙了一壺又一壺,只吃到亥時去子時來,神龕里那盞油燈不許被風吹滅,死死守住,點到開啟大門,大吉的時刻來到,全村的鞭炮齊鳴,燭紅煙升,大家起身齊喊:“開門大吉!”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1-26陳靖姑民俗文化旅游節啟動 首日發出600份平安餅
- 2014-01-20春節期間鼓樓區將舉辦 80余場民俗文化節慶活動
- 2013-12-31民族禮儀之回族禮儀民俗的特點(圖)
- 2013-12-10沙縣民間民俗表演展魅力
- 2013-12-09龍海浮宮鎮“王醮年”民俗 時隔80年再結彩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