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的50多萬,對于一個竭盡全力為妻子治病,業已家徒四壁的教書匠來說,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起初,有人勸他說:"債務與你無關,可以不管。如果你承擔下來,苦一輩子也還不了。"再加上心里的害怕,使他猶豫再三,不知如何是好。后來,他為什么能毅然決然地承擔下妻子的所有債務呢?筆者從張老師的一席話中找到了答案。他說:"人生最大的債務,不是錢而是情。我不能讓病重的妻子再受任何的傷害。再說,我是個教師,不但要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來教育學生,而且還要用自己'人格力量'啟迪學生,感召學生,怎么可以置妻子的債務于不顧呢?"顯然,"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張老師,且有"為人師表"的職業操守,因此他為亡妻走上了漫漫的還債之路,是必然的。
張老師"誠實守信"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在妻子的藥費報銷和債務的結算上也可略見一斑。在妻子發病到去世的十幾個月里,他僅僅在福州協和醫院回來后,向妻子的工作單位(福安工行)報銷過一次5萬多的藥費。當時,協和醫院向他建議,把病人轉到閩東醫院繼續治療。這樣藥費可以報銷,當然很好,可張老師卻把妻子帶回老家。在家養病的幾個月里,再也沒有向單位報銷過藥費,也沒有提過任何要求。另外,在債務的數額上,他沒有打折扣。甚至,連他接手前的利息也不扣除。張老師就是這么一個忠厚老實的人。
世上的悲劇往往和金錢有關系。有些人不相信張老師有還款能力,在他妻子走的那年,孩子的鋼琴、他備課用的電腦、錄像機等值錢的東西全被搬走了。他害怕不良影響,和孩子被迫搬出了學校的宿舍。張老師還不時被攔在菜市場,或大街上,或馬路邊,人格受到無情的褻瀆。時間可以說明一切。一年以后,張老師兌現了"每年多少會還一點"的承諾,且態度誠懇,雖然債權人有諸多不滿,但經過他的努力,慢慢地得到了他們的理解與同情。16年來,還款金額隨著工資的上漲而不斷增加,從不失信,使債權人高興得交口稱贊。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9-23如何詮釋“好人有好報”
- 2013-09-23“道德沃土”催生“好人標桿”
- 2013-09-23好人頻出源于主流價值觀高度統一
- 2013-09-23讓“好人”持續“好”下去更有意義
- 2013-09-18好人現象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