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縣移風易俗系列報道一:
安溪長坑鄉:宗親會帶頭先行 改良民俗樹新風
編者按:
黨政引領聚合力、“關鍵少數”做示范、喪事簡辦不擾民、婚事佛事不鋪張、失信失德大整治、文明敬香新風尚……近年來,安溪縣持續深化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大力倡導節儉之風、樸實之風、文明之舉,在廣大黨員干部示范帶動下,移風易俗新思想成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
為進一步弘揚茶鄉時代新風,安溪縣移風易俗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東南網泉州站開展移風易俗工作典型系列采訪活動,由記者深入基層,通過采訪黨員干部、基層群眾、社會人士,講述發生在大家身邊的移風易俗故事。今日推出第一篇《宗親會帶頭先行 改良民俗樹新風》。
樹新風,振興鄉村。圖為俯瞰長坑鄉 東南網記者 陳培源 攝
全鄉燃放煙花現象已銷聲匿跡,佛事宴請已全面禁止,喪事活動已基本從簡,喜事大操大辦已得到遏制,農村文體活動日益活躍……自2017年移風易俗工作開展以來,安溪長坑鄉帶頭先行,破舊立新,以位于華美村的長卿王氏宗親會為示范點,帶動多地實現民俗形式改良,在“不變味”的基礎上實現去陋習樹新風,移風易俗“領頭雁”美名遠揚。
改良民俗 建章立制
“場面隆重,人山人海,花錢如流水,這是我們以往對長卿王氏草苑大宗每年一辦的尪頭例俗的印象。”在長坑鄉華美村,一名村民告訴記者,長坑鄉王氏草苑大宗宗親多達2萬多人,作為當地舉辦的最隆重的民俗活動,每逢正月“尪頭”舉辦之時,除了在家中操辦宴席,家家戶戶還都要殺一頭豬,準備雞鴨果品等到祠堂祭祀。
數十年的“尪頭”習俗逐漸讓村民苦不堪言,大操大辦現象日益嚴重,攀比之風愈演愈烈。據華美村村主任王躍進回憶,操辦“尪頭”每戶人家至少需要花費1到2萬元,有些家境較為困難的人家往往需要借錢去宴請親朋好友,不僅造成經濟壓力,大餐過后剩下的大量飯菜讓人頭痛不已,此情此景與文明之風背道而馳,“村民肆意宴請三大姑八大姨,赴宴者絡繹不絕,也常常造成交通堵塞等情況,有的人在路上一堵就是三、四個小時,飯都沒能吃上幾口,主人與客人心里都不舒服。”
良俗需要傳承,但歪風陋習也要改變,認識到這一情況后,草苑大宗王氏宗親會帶頭發動多個村莊的“佛頭股”與村干部參與會議,探討舊俗變革之道。王躍進介紹道,經過多次討論,宗親們一致決定明確“三不變”,即做尪頭例俗不變、做尪頭時間不變、做尪頭股順序不變。提出“三杜絕”,即杜絕設宴席、杜絕請客、杜絕燃放煙花,并決定將以往每家每戶殺一頭豬進行祭祀的習俗改為10戶或者20戶共同買一頭豬,避免鋪張浪費。要求“門前三包”:包衛生、包綠化、包秩序。宗親會還印制一萬份《長卿王氏族規民約》,分發至全鄉王氏宗親各家各戶,讓各家各戶遵規守約。
千古風俗一朝改,移風易俗誠不易。王氏宗親會在制定族規民約的基礎上,成立移風易俗勸導隊,將族中德高望重的宗親、賢達、長老納入勸導隊,在各個王氏宗親相關村建立勸導分隊,勸導隊還與各村村兩委、小組長、建立勸導聯動機制,與達摩巖、泰湖巖等宮廟管委會形成協調機制,在各個小組長、村兩委獲取婚喪喜慶、佛生日相關信息后,勸導隊聯合村干部、管委會成員入戶進行宣傳勸導,逐步推進宗族移風易俗活動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
如今,“尪頭”等活動的大操大辦現象得到遏制,村民大肆宴請的行為也不復存在,鄉風民風健康向上。
成立移風易俗宣講團 李藝芳供圖
公益先行 帶動新風
不捐廟堂,要捐學堂。近年來,長卿草苑大宗王氏宗親理事會王躍進、王志強、王金川等理事,帶頭行動,將每年佛事不辦節省下來的資金用于支持教育事業發展。在宗親會成員的動員感召下,眾多的王氏宗親紛紛慷慨解囊,不捐廟堂捐學堂,先后幫助籌集資金1400多萬元成立崇德中學教育發展促進會,籌備成立長坑中心小學教育促進會、文坪小學教育促進會、中華小學教育促進會,現已認捐資金近400萬元,成為一方美談。
“以前大多數人操辦尪頭費時又費錢,一頓宴席平均每桌都有十幾道菜,每桌花費兩千三千的不在話下,把這些錢省下來投入到造福子孫的教育事業中,大家都覺得很有意義。”王躍進說。
為進一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宗祠宣教傳承作用,王氏宗親理事會經與鄉村多方協調,首先聘請專門人員全天開放宗祠,將草苑大宗建成文體活動中心;將草苑大宗廣場打造成長卿王氏孝文化廣場,將理事會辦公室建成老年人活動中心,草苑大宗已然成為全鄉移風易俗的活動陣地。在草苑大宗的影響帶動下,長坑鄉福春村的清德堂官獻瑤紀念館、南斗村的源遠樓家風家訓館也正在加快建設,長坑鄉移風易俗陣容不斷擴大之中。
“移風易俗,除了讓大家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也讓群眾親身感受變化中的正能量,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長坑鄉宣傳委員李藝芳說道。
記者手記: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風俗因時因地而異。風俗作為社會傳統,某些當時流行的時尚習俗,隨著時代的變遷,原有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即所謂“移風易俗”。面對數十年的“尪頭”習俗,長卿王氏宗親會做出例俗不變、時間不變、頭股順序不變等“三不變”,同時提出杜絕設宴席、杜絕請客、杜絕燃放煙花等“三杜絕”,這種續良俗去陋習的做法即保留了宗親文化交流平臺,又杜絕了大操大辦浪費之舉,不失為一舉兩得。(東南網記者 傅心玫 林杰 通訊員 蘇彩燕)
長坑鄉利用傳統節日開展移風易俗主題文藝活動 李藝芳供圖
好家風帶動好民風 東南網記者 林杰攝